話說台灣的洗腎產業

游常山 2025/04/23 11:50 點閱 150 次
台灣洗腎病患居全球之冠,而是台灣洗腎設備及品質優於其他國家。(中央社)
台灣洗腎病患居全球之冠,而是台灣洗腎設備及品質優於其他國家。(中央社)

長照派案項目有一特殊領域叫做「陪同就醫」。但是居服員陪同年長的洗腎病人到醫院或是專業診所洗腎,可以勾選的卻是「陪同外出」,因為沒有見到醫師,都不叫「陪同就醫」。陪同就醫以一個半小時為一個單位,政府給付695元,而陪同外出只能以半小時為一個單位,給付195元。

洗腎是例行公事

洗腎的特殊性視同做復健,是因為基本上都是例行公事,一周洗腎三次,一年五十二周全年無休,大約就是洗腎156次。

每一個星期的周一、周三、周五,台北長庚醫院的七樓,有一半空間都是洗腎病人。病人的手腕,無論哪一隻手,都有一條明顯的人工血管,正式醫學名稱叫做「動靜脈瘺管」。

一條動靜脈瘺管

尿毒症患者由於腎臟已經失去過濾解毒功能,必須靠這個「動靜脈瘺管」將一條動脈及一條靜脈銜接在一起,這樣的連接使動脈的分流過來,讓大量的血液 過靜脈,多半洗腎病患年紀稍長,自身血管條件都不好,需要靠這條「動靜脈瘺管」。

用淺顯比喻,彷彿蘇伊士運河般連接紅海(印度洋)與地中海直通大西洋,是世界海運貿易的大動脈,而尿毒症患者的身體的血脈也像是地圖上海水,必須在四小時之內,快速藉著洗腎機器,運轉過濾流通,才能清理毒素,而持續維持生命。

居服員陪著長輩躺好準備讓護理師上針洗腎,同時因為護理人員忙碌通常也會幫忙量測血壓。

四個小時的血液透析

洗腎病人上針前的動作繁多,專科護士多半熟能生巧,除非剛來的新病人,如沒有太多意外變數,護理師十分鐘內,一定可以讓普通人眼花撩亂的多條生命血液管線,快速運作,然後進行四個小時的血液透析(也就是洗腎)。

這中間還要密切監測病人各種生命徵兆的數值,脈搏跳動、血壓變化,如果有糖尿病還要注意血糖的升降,然後血液內的鈉鉀平衡,還有其他營養素的兼顧。

洗腎曾經是讓台灣人聞之色變的重大疾病(其實就生命的威脅這個病理層面,現在也是),差別在目前全民健保全額給付,病人自費負擔的都是營養補充品,要不要可以自己選擇,所以不再會讓病家傾家蕩產。

黃煌雄的洗腎報告

2011年時任監察委員的黃煌雄,曾經提出一份厚達四百多頁的、關於台灣洗腎專科醫師到底有多好賺的專案報告,非常轟動。

黃煌雄調查發現,洗腎醫師平均收入是其他醫師兩倍以上,洗腎醫師堪稱台灣「最有賺頭」專科醫師。這份多達四百多頁調查報告中,區域醫院級以上主治醫師月薪約三十萬元,年薪約四、五百萬元;監委這份報告揭露兩個事實:一個是台灣的洗腎病人竟然如此多,另外一個就是腎臟專科醫師可以如此容易賺得高薪。

自從近半世紀前「黨外時代」就從政的監委黃煌雄認為:洗腎醫師高額收入並不合理,呼籲調整健保預算支出結構,而健保點值給付也因此份調查報告,降到○.八三,也就是每次洗腎給付是三千四百零七元。

而洗腎中心與病患之間的互動也相當微妙,這已經不是秘密,洗腎中心為防範病患轉移陣地,通常會給予營養品等回饋,甚至於還有慰問金可領。

200次陪伴經驗

有九萬多人每周定期三次洗腎,洗腎王國的封號成為健保沉重的負擔,到底洗腎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從事長照四年,擔任居服員二年,我曾經陪同就醫,尤其是陪洗腎,累積兩百次以上的陪伴經驗,見多了,慢慢知道洗腎產業的種種行內特殊現象。

我特別熟悉的是長庚醫院,身為台灣少數的教學醫院,長庚的地理位置在台北盆地偏北的蛋黃區敦化北路、鄰近松山機場、民生社區的入口玄關,林蔭大道美麗的社區街景、加上屬於台灣資深六大教學醫院的聲譽,因此頗吸引台北、新北病人,每周三次頗有些遠從三重、新莊、蘆洲地區來洗腎的。

每周一、三、五黃昏,H會在自家門口板凳上等我,一起搭乘Uber計程車,由我陪伴定期洗腎。而說起來非常驚人的,他已經連續洗了三十四年了。

洗腎後很輕鬆

我只負責送他去長庚醫院,回程他的長子剛好下班,載他回家。別的洗腎病人,有的分由兩個不同的居服員接送,中間那四小時不必用到居服員,因為關於醫學性的侵入性治療如血液透析,居服員不能動手,所以只是坐在病人旁邊毫無意義,因為全自動的洗腎機器比人眼還要靈敏。

事實上居服員在扮演陪伴洗腎病人的行動與治療前後的安全,洗完後遠比洗腎前重要,洗完後病人通常覺得非常輕鬆,有人會感到飢腸轆轆,全身鬆軟,想大吃一頓,而年邁的病人如我服務的老先生H,通常會跟他孝順的長子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宵夜。

洗腎病人忌喝水過量

洗腎病人忌口的地方相當多,而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們不太需要喝太多水,也不能喝水過量,一天不能超過五百CC,否則會衍生其他問題,因為身體的尿毒已經都被機器透析乾淨,沒有尿素需要排毒,多喝水只會造成身體負擔。

對這個特殊族群,很多的飲食都忌諱,我當然心知肚明,首當其衝最怕「高磷」食物,最該忌口的舉凡:鰻魚罐頭、拉麵、火腿、香腸等固然是高磷,其他數十種好吃的尋常食物什麼綠豆、紅豆、豆皮製品都在忌口之列,我在仁愛醫院的洗腎病房看到這張食物表,不由對病人心生同情。

然後由於是機器快速排毒,病人洗腎時間一久,常會覺得身體發冷,我那年邁的案家H還在入秋氣溫降低後自備「保暖熱水瓶」暖腳,我到長庚醫院陪他上針前很多準備動作,其中一項就是幫他灌入熱騰騰的水入熱水瓶,以便讓他暖腳。

飲食與用藥造成

早期血液透析的機器、醫學知識與科技都不如今天,病人洗完後常覺得不舒服,身體各項數字有時讓他們膽戰心驚,如今這些都克服了,但是洗腎病人反而增加,到底是什麼原因?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肥胖、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的普遍化,加上國人飲食習慣重高油鹽高糖的口味,不當的用藥習慣,這三大原因是直接導致洗腎人口無法減少的主因。

前監察委員黃煌雄長期關心全民健保議題,累積多年調查結果,痛心醫界現在很多基層診所醫師都不想看診,反而轉型開設血液透析(洗腎)中心,靠機器賺錢比看感冒發燒收入要好。對此直接挑明洗腎太好賺,腎臟科醫師當然要反駁。

針對監委黃煌雄說法,高醫腎臟科主任、也是腎臟醫學會常務理事陳鴻鈞認為,這是監委對於腎臟科醫師的誤解,不了解洗腎醫療的成本支出,收入高不代表就是直接利潤,要開設洗腎中心最基本門檻就是要虧三年,投資儀器、耗材及人事、租金成本,然後確保病人數在三年內成長達到損益平衡,第四年才會有收入,也有很多醫師轉為開設洗腎中心,最後倒閉關門的。

洗腎生意好賺

台灣洗腎病患居全球之冠,這些病患並非腎臟科醫師造成的,而是台灣洗腎設備及品質優於其他國家,病患平均洗腎年齡可維持十年以上,就像我照顧過的八十多歲的H伯伯,只比先父小一歲,甚至洗腎到三十四年,而他還有一位好友洗腎長達三十八年,年紀比他還輕,從二十八歲洗到現在六十六歲,這些紀錄若與歐美國家比較,想必也會讓這些先進國家的腎臟科醫師刮目相看,照理說這應該被誇讚的,怎麼外界都以放大鏡來看待,甚至頗有訾議,讓腎臟科醫師忿忿不平。

而洗腎室每天分為早、中、晚三班,病人多半是排一、三、五或二、四、六,洗腎室的醫師生活品質差,照顧病人也是很辛苦。

比較腎臟病末期的洗腎,台灣洗腎技術如此領先世界,這算是「台灣之光」還是「國恥」呢?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