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的世界裡,有男人,有女人,把心力放在經營「男女」關係,忽略「女女」問題,小心吃暗虧!你需要一本女性人際關係使用說明書來解救!只要理解自己為何不爽,就會發現自己的不爽其實很可笑;了解對方不爽的理由,則可以避開對方的地雷。在對應的過程中,你的自我肯定感會自然而然提升!
本書作者以擅長的腦科學讓你知道,女性相處中的嫉妒、攀比、耍心機、講閒話,其實是大腦正常運作的證明。大多數女人的友情,都伴隨著一點痛,而本書會告訴你女人為何容易對女人不爽(或是你為何會讓其他女人看不順眼),並提供解決對策。
這本書的主題,是系統化地解析「女性腦」和「女人友誼」。男人的友誼,跟女人的不同,因為大腦的存在意義就不一樣。
男性腦基本上都具備「為夥伴犧牲自我的決心」,那是群體生活中雄性動物狩獵時的規範。而女性腦則大多抱著「不被周遭的人重視會有生命危險」的危機感,這是在群體中養育下一代的雌性動物本能。
為他人而活的特質,以及為自己(甚至是為了親自哺乳的孩子)而活的特質,前者同性間的友誼當然融洽,後者同性間的友誼想必是烏雲密布。這就是人們之所以說男人的友誼美好堅定,而女人之間根本不存在什麼友誼的原因所在。但我們女人很清楚,女人之間確實存在著友誼。
既喜歡又討厭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因為其他女性的友誼支持,而得以從修羅場的沼泥中脫身的經驗。只不過大部分女人之間的友情,都伴隨著微妙的不適感——簡單來說,就是既喜歡又討厭。
女性腦總是渴望著他人的同理。想要同理別人,也希望獲得別人的同理,所以碰到跟自己相似的人,相處起來總是特別愉快。「我懂我懂!」你一句我一句地彼此附和,在一起的時光好不快樂。
然而,畢竟是不同的個體,還是會遇到感覺不對勁的瞬間。假如把情緒表現出來,可能會惹怒對方;勉強自己微笑以對,又會讓自己不愉快。
「我懂我懂」的談話
境遇相似的兩人「我懂我懂」地惺惺相惜,卻又因為無法抹滅的微小差異而翻臉。你看,女人之間的友誼,根本沒那麼「美好無缺」。不過,隨著人生閱歷增加,女人也會逐漸發現友誼是建立在「想法相近,能力各有千秋,但相互尊重彼此的優點」之上。
雖然大方向的核心價值(比如愛情重不重要、財富重不重要、健康重不重要這類大的核心價值)相同,但意見不同,卻能尊重彼此想法的差異,這就是友誼。
到了我這個年紀(六十多歲),「我懂我懂」這類女生談話會變得很無聊乏味,會很希望別人「講出實話,一棒把自己打醒」。被人鞭打的感覺是有點痛,卻也覺得很爽;可是被鞭得太大力,友誼也可能因此決裂。但過了幾個月,時間沖淡記憶忘了痛,彼此又玩在一起了。記憶力也不如以往了。
自我肯定不可或缺
到了這個階段,友情不分男女,跟男人之間也能確實培養出友誼。女人想要培養出這樣的友誼,自我肯定感其實不可或缺。能好好肯定自己的女人,才有辦法肯定他人。
依附他人評價而活,如果遇到跟自己不同的人,很容易在意那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對方有多重視我),也很在意周遭的反應(你比較重視我還是她)。抱持這種想法,當然建構不出恆久不變的友誼。女人想取得「友誼力」,必須先建立自我肯定感。換句話說,女人之間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自己和對方的自我肯定感低落。
正值生殖期的女性,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自我肯定感,因為低自我肯定感正是生殖本能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女人活在友誼隨時會被生殖本能撕裂的狀態下。健全的女性腦難以培養友誼,生病的大腦更是難上加難。
互看彼此不順眼
女人跟女人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看彼此不順眼之上。既然如此,就讓我們透過系統理論,來看看我們女人到底在不爽什麼。只要理解自己為何不爽,就會發現自己的不爽其實很可笑;而了解對方不爽的理由,可以避開對方的地雷。
不可思議的是,女人在培養友誼的過程中,自我肯定感會自然而然地提升,因為培養自我肯定感的關鍵,就在於「客觀性」和「克服困難」。我把這本書設計成只要認真實踐,就能提升自我肯定感。
女人啊,不要讓什麼生殖本能把自己的人生和友誼耍得團團轉,大家和平相處嘛。在二十一世紀,女人不再只是為了生殖而活。而且現在是人的壽命有一百年的時代,生殖期結束後,我們還有五十幾年要活。
在人生後半場的五十年,沒有女人的友誼太寂寞了。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擊退生殖本能吧。
生兒育女的工作
人類無法單獨養育孩子,因為我們是動物界裡育兒期最長的物種。人類的嬰兒從出生到學會走路,大約需要一年;哺乳期之長也是自然界中的例外,最長可能要兩到三年;而發育到完全獨立的成人,最快也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在沒有人工營養的時代,假如哺乳期間長時間健康狀況欠佳,好幾天分泌不出乳汁,就會使孩子變得衰弱,這種狀況會導致生殖效率變差。而生一次小孩需要花費將近一年,生產過程更是在賭命。
因此,人類的生育從幾百萬年前開始,就是在女人的共同體中進行的。大家一起哺乳,聊天分享育兒經驗,以提升彼此孩子的生存率。
人類女性必須跟其他同性來往,否則無法順利完成生兒育女的工作。所以作為生殖本能的一環,我們會覺得沒辦法自己一個人獨處,渴望別人重視自己,才會有安心感——正確來說,有這種意識的女性,才有辦法順利把孩子拉拔長大。
這個天然的淘汰機制運作了好幾百萬年。正因為如此,就算是二十一世紀的女性,只要具備成熟的生殖功能,抱持著「希望跟別人在一起」「希望有人珍惜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奇怪,不是嗎?
團體中最重要存在
單純只是待在團體之中,是無法提高生存機率的,必須想辦法讓自己獲得團體成員的重視。尤其在自己無法為團體做出貢獻的周產期,想獲得團體的支援,就必須讓自己獲得成員們的喜愛。所以年輕女性總是希望大家都喜歡她。
獲得團體的重視,順序就會被排在優先,每個人都最關心自己,獲得最好的資源(食物、環境、資訊、情緒支持、勞力)。這是生殖的第一步,因為我們哺乳類是親自哺乳的物種,必須把最好的資源都得到手。女性腦非常明白,這是讓孩子未來的生存機率提高到最大的唯一關鍵。
因此,只要出現可以比較的對象,年輕女性就會想著:「這個人有多重視我?」假如彼此之間出現第三者,就會開始比較:「我跟她,這個人比較重視誰?」
女人小圈圈的本能
感情好的高中女生小團體,常常會因為這個因素反目成仇。假如三人小組當中,有兩個人單獨出去玩,被排除在外的那個人就會覺得自己「遭到背叛了」。即使是因為自己的時間無法配合,原因出在自己,也是一樣。
還有,明明小團體的感情很好,一旦小圈圈當中某個成員缺席,就會說那個人壞話的女生也不少,但那其實是在釋放「比起那個人,要更愛我喔」的訊息。假如把這些行為全都想成是生存和生殖本能,也就是守護未來孩子的母性造成的結果,應該會覺得挺可愛的,不是嗎?
像這樣,女人必須想辦法跟「覺得自己最重要」的人相處,所以女人跟女人之間相處起來很難完全沒有壓力。
好感情小團體真相
「希望自己是群體中最受重視的,假如不能成為第一,至少要想辦法擠進團體中最有權力者的小圈圈。」如果人類女性的生存本能,能像這樣用言語說明清楚,應該就可以明白高中女生小團體和「媽媽友」群組的真面目。
不斷彼此爭奪「誰才是第一」實在太累人了,因此決定好誰是第一名,大家都進入第一名的傘下,就能安心許多。這就是小圈圈的真諦。高中女生正值雌激素分泌旺盛的時期,而媽媽友群組,她們的大腦剛好在執行「生兒育女大作戰」,都是「女性腦生殖本能」最為強烈的時期。
身為女人最好要知道,就算不是高中生或育兒期的媽媽,只要是女性,或多或少都會有「假如沒獲得重視,就會活不下去」的焦慮感,以及「我被攻擊了嗎(對方是不是看我哪裡不順眼)」的猜忌心。
女人的勾心鬥角
我們活在自己跟其他女人的勾心鬥角之中。
大部分情況下,假如對方的生殖本能太強,我們可能會感到厭煩,但有時我們也會被自己強烈的生殖本能折磨(例如嫉妒心)。對方的生殖本能可能是問題,不過自己的生殖本能也可能助長了對方。
想解決女人之間的問題,光是從「我得想辦法搞那個壞女人」的角度來思考是不夠的,想一想該如何馴服「自己內在的女性生存本能」也是一大重點。(宇欽/輯)
《閨密使用說明書:女人間的友情,都伴隨著一點點痛》
作者:黑川伊保子
出版社:方智
其他書訊:
《醫治受傷的自信》
作者:菲德瑞克.馮傑
出版社:大田
自信心是心理機制的中心點,也是人格最重要的基礎元件。但要怎樣才能有自信?該怎麼做才能不再靠別人來肯定我們?要怎樣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我們對自己可以不再那麼苛求嗎?我們要如何認可自己的能力?
自信心,可以醫治,可以無中生有,可以改變,即使從小就對自己沒信心,也一樣可以翻轉命運。作者菲德瑞克.馮傑憑藉著多年對沒自信的人進行心理治療的經驗,以及經過科學認證的有效療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 醫治自信心的自救法,讓讀者感受實例的改變,同時激勵自己跨出,實現自信的第一步。
《年輕人為什麼安靜離職?》
作者:金間大介
出版社:方舟文化
一言不合就離職的年輕人、及格就好不求多的年輕人、不接管理職只求平穩的年輕人……近年來,這樣的工作人正頻繁地在職場上出現。這些人日常工作給人的印象常常是——雖然不特別顯眼,但很直率、很優秀、對於事物的理解也快,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在工作上遭遇什麼困難,或者對何事抱有不滿。然而,他們卻並不如表面那般地平靜和耐受,只是寧可保持著靜音模式,默默地選擇「安靜離職」。
在書中,金間教授本著「站在年輕人的立場說話」的決心,披露了這些年輕人們在職場上所期待的、討厭的、害怕的人事物。從他們最喜歡的上司類型、逃避承擔的理由、自我矛盾的背後原因等,進而理解其需求和想法,並且找出能讓彼此都感到愉快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