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高雄女中宣布,以後不再公布學測成績。其實包括北一女、建中、成功高中等校在內,在好幾年前達成共識未來不發布榜單相關新聞。雄女今年跟進,有一說是因為今年榜當中雄女沒有60滿級分考生,遭到抨擊是對雄女考生的二度傷害。
其實教改這幾年,台灣考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整體下來,壓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因為制度多元,變成要應付更多種的測試,學生流於疲於奔命。
關鍵在大人
發布榜單其實往往不是學生自己面子,而是為學校爭光。學校本身的觀念就必須清楚,其實這些所謂的名校,並沒有真正的適性教育,評量的指標還是指向能有多少人考上名門大學,甚至早一步申請上外國名校。
如果學校跟家長本身的觀念還是如此,榜單就算沒有公布,實際上比較的還是原先的一套。學校可能只是把個別最優秀的學生,透過公關系統向外公布,再由媒體來採訪讓外界週知,其實內在的邏輯完全一樣。
考科多無所適從
大學現在的考科也讓學生無所適從,過去大學申請入學採科目上限為四科,就是希望考生在發現自己的興趣取向後,可以選考自己比較拿手的科目,可以增加研究的深度,也不用讀太多不考的科目。但是大考中心卻發現,近年平均考生選考科目是五科,甚至選考六科全考的也越來越多。進一步才發現,是因為各大學為了收到更優秀的學生,選考的科目也是五花八門,讓學生為了讓自己有機會擠進更好的名校,只好乾脆全部都考,以備不時之需。
有的商學院雖然是第一類組,但是把參採科目數學B,改為較難的數學A。自然組校系如台大醫學系,開始要求採計社會科成績。可以理解這些都是學校希望能收到跟過去不一樣的考生,甚至也有人辯護,社會組會採計數A的科系只有在頂大,另外選考數A也是考生求好心切,希望能夠異軍突起。問題是,尖端的考生也是人,如果因為他們對自我要求高,我們就可以順勢給出更多要求,那是大人在變相壓榨孩子,不能拿孩子自我要求當藉口。
其實美國的定位就是大學只是金字塔尖端,本來就要求了極高的門檻,有本事的孩子才自己努力去拚搏。台灣是一片紅海之下,還要求所有考生都要拼命去考,壓力來源是普遍的,不能一概而論。台灣開放了這些選項給考生,考生當然就會努力迎合。
申請入學變撒錢
其實就算台灣的申請入學也有很多問題,現在入學提交的材料當中,除了分數成績之外,還有大量的課外活動。這些活動如果要奪人眼目,背後都需要有龐大的經濟支援。畢竟在學生的年紀,沒有父母支援,怎麼可能去甚麼國際參觀,或是參加甚麼大型國際競賽。如果要有國際觀,那有私人飛機的家庭肯定第一名,但是這樣的成績到底有甚麼意義?貧窮人家的孩子又有甚麼利基,能夠拿來比試呢?
父母觀念也是關鍵
台灣少子化之下,理論上升學應該更容易。但是讀得了書,未必代表讀得好書,要在社會上有競爭力,往前段班去爭搶的壓力並沒有減輕。父母甚至不經意間成了孩子壓力的來源,像是全台灣知名的私立學校,因為報名者太多,幾乎錄取錄都是低得誇張,錄取率低於10-15%。父母會如此焦慮,就是因為新課綱年年改,改到家長學生無所適從。
可以想見要擠進窄門,父母或許望子成龍,壓力最主要的承受者還是孩子。要進入私立學校,可能從國小就要開始補習,過早得面臨激烈的考試。在這些考生當中,可想而知絕大多數是鎩羽而歸的,這些挫敗感往往會讓年少的孩子懷疑自己。為什麼一個大學生比例世界數一數二的國家,公立學校卻不能成為學習的標竿,這是身為教育者的大人應該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