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85/603/big/1200x800_wmky_42479329822_202502030019000000.jpg?1739075271)
道德跟價值在民主政治中扮演很關鍵的角色,因為民主政治要的不只是效率跟效果,更重要的是追求善與正義。
近來台灣的確陷入了某種道德上的茫然,一方面過去是台灣民主老大哥的美國,在新總統川普雷厲風行的改革下,關閉了美國開發總署機構,同步喊停了上千億的對外援助。這等於讓許多在第三世界的用水、糧食、教育跟扶貧計畫瞬間喊停,並且緊急召回當地的工作人員,可以想見對於這些弱勢地區是多麼嚴重的打擊。
美國還是模範嗎?
同時川普也停止了美國公務員系統內的「多元、公平及包容」(DEI)計畫,DEI計畫旨在防止因性傾向、種族、宗教、性別等身分產生的歧視,以促進多元、公平與包容的職場環境,確保每個人都能有平等發展的機會。
川普雖然是為了改革公務體系冗員跟浪費的惡習,但是一刀切的做法還是讓許多弱勢者失去工作。更嚴重的是,現在許多美國知名大企業紛紛仿效,造成的弱勢就業困難危機還在擴大。
台灣身為民主國家,國內也有不同聲音。但是我們應該跳脫過去呆版的照單全收,不是一切都囫圇吞棗照搬美國。對於弱者的援助還有就業,台灣應該思考如何更好,而不是因為美國收攤我們就跟著取消,等到有一天美國推廣,我們又趕快開始仿效。美國就算是民主大國,不代表不會退步,台灣雖然民主化不久,未必就不能迎頭趕上。
罷免與道德的衝突
同時,台灣內部也在發動一連串的罷免計畫,這樣強烈的政治對抗,讓許多領頭的領袖,在私德上受到嚴厲的檢視,不可諱言也的確有些著名的政治領袖被發現私德上的瑕疵。這些讓台灣的政壇也彷彿分裂成兩邊,一部分的人認為有道德問題的人不適合領導,應該退居幕後;另一部分人卻相反,認為罷免才是重要的,道德問題是私人問題,不該放到公眾討論。
對於一個穩定的民主社會來說,不應該輕易讓道德退居二線。因為任何人,尤其是富有公眾影響力的人,都應該以較高標準的道德要求自己,因為他們牽涉的公共利益更大,能夠造成的社會影響更是非同凡響。如果因為參與公眾議題,就因此得到道德免死金牌。這是倒果為因,也對任何政治運動長遠發展沒有好處。
台灣民主的進步
這次國內外的接連衝擊,肯定讓台灣的內部困惑不已。這是一個危機,但更是一個轉機。就像過去是否開放全民投票選總統,有許多人質疑台灣的民智是否足夠去應對危機,還是應該把權力保留給少數優異有經驗的人,採取國大選總統。最後我們把更大的責任跟要求賦予給了公民,至今為止,我們也看到台灣公民水準正在不斷提高。政治人物也必須在路線之外,道德跟自我要求都必須不斷提升,才能滿足民眾的期待。
進步不可偏廢
十幾年前,台灣政治人物出入酒店是家常便飯,就算媒體揭露也不以為意,甚至言談之間還頗為得意。時至今日,就算出入私人會館,只要同桌對象有利益衝突,或是有不當的行為,同樣要背負嚴厲的政治代價。
這就是一種進步,我們不但要求政治人物要有正確的立場跟路線,同時也必須在道德跟節操上有更高的要求,這一種同步的進化。一個好爸爸不只要賺錢養家,也要對自己的妻子兒女負起責任,不能有所偏廢。
在一個民主社會中,我們可以有各種主張,但是也要在過程當中,更加要求政治或是公眾人物的道德水平。因為不論是從政或是參與公眾的人物,牽涉到的各種利益都很驚人,不論是金錢、兩性、權力或是影響力,都需要這些人有足夠的意志去對抗。
意志的鍛鍊,如果不能從平常做起,事到臨頭恐怕更反應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