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也談「漫畫」

施壽全 / 醫師 2025/02/02 10:30 點閱 300 次
四、五十年代,很流行且迄今記憶深刻的漫畫,包括如諸葛四郎(如圖)與真平、阿三哥、大嬸婆、孟麗君、呂四娘等等。(網路截圖)
四、五十年代,很流行且迄今記憶深刻的漫畫,包括如諸葛四郎(如圖)與真平、阿三哥、大嬸婆、孟麗君、呂四娘等等。(網路截圖)

每個人應該都有過愛看「漫畫」的歲月,甚至年紀一把了,興致也不減。

所謂「漫畫」,通常是人物及表情活絡鮮明,背景也有模有樣,情節則視故事長短而有程度不一的起伏轉折,可以連載多集或持續下去,似乎永遠沒有終點,讓小朋友每個星期都能有所期待。

老少咸宜的漫畫

四、五十年代,很流行且迄今記憶深刻的漫畫,包括如諸葛四郎與真平、阿三哥、大嬸婆、孟麗君、呂四娘等等。

台灣作家的連載漫畫漸漸少了後,接續的則是香港與日本的漫畫。香港畫家最明顯的特色是,刊物都是彩色的,而人物可謂是極盡俊俏與美豔之能事,例如龍虎門、如來神掌等。

日本漫畫有些人物的勾勒也很漂亮,有些則想像力與故事性極強,例如怪醫黑傑克、多啦A夢、蠟筆小新、灌籃高手與名偵探柯南等等。美國也有連載漫畫,但在台灣出版極少,大家都是從翻拍電影才認識這些「英雄」。

美國與日本有一類漫畫,是以單格、四格或多格的方式呈現,台灣在連載漫畫式微後,也開始轉型成此種風格。「格子」漫畫,特定人物固然會如實呈現,但非特定人物,就往往是其醜無比或甚五官不全,但重點並非人物,而是其對談、旁白或文字註記,嚴格來說,這些或許不該稱為漫畫,而是一種以輪廓或圖像來表達的思想、道理或笑話。

漫畫引發共鳴

這類漫畫值得欽佩之處,當然不是風格獨特的畫風,而是能夠以簡單的線條取代大多數文字,呈現作者敏銳的感觸與智慧,使讀者看了後立即可以引發共鳴、獲得啟示或會心一笑。

針對某件爭議、某位名人的言行態度,長篇大論當然也有價值,但生活步調匆忙的現代人,可能沒有很多耐性與時間去把它讀完,格子漫畫,就能在人們短暫一瞥中造成即時效果。當然,這類漫畫中,也有些人物或背景雖然寫實,可以確認其美術功力的確有水準,但內容並不怎麼樣,完全只是以圖畫來進行赤裸裸的批判或醜化。

真正出色的「格子」漫畫,應該是發人深省的幽默或點到為止的諷刺,他們其實不只是漫畫人,而是時事評論員、生活導師或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