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

醒報編輯 2025/01/08 16:11 點閱 219 次

本書是日本人尊稱為「賺錢之神」,同時亦是首位獲得直木獎的臺裔作家——邱永漢,波瀾壯闊的前半生自傳。通過他的青春經歷,揭開了臺灣獨立運動的萌芽、白色恐怖的陰影,以及臺灣人在國族認同的掙扎與抉擇。

故事從邱永漢多元文化的出身背景展開,呈現了他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成長的經歷。

邱永漢的故事並非只是政治抗爭的紀實,也是關於如何在逆境中奮鬥、找到成功之路的啟示。他在書中反思了自己從政治激進分子到商業奇才的轉變,展現了如何在最困難的時期仍然能夠保持清晰的頭腦,並最終改寫命運。

每一天、每一天,都腳踩不到底一樣地過。一個人被丟到了香港這樣的異鄉,發現自己至今為止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派不上用場,真是深切感受到自己是如何無力而又卑微的一個人。擺在眼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沒錢,沒錢不要緊,要是有親戚朋友可以幫忙,那總是可以撐過,但我也沒有。既然沒有,只好出賣勞力換取麵包了。

可是要在當時滿城滿街都擠滿了難民的香港謀得一份工作,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更何況我也不會廣東話。更慘的是我還有一定的學歷,更讓我不可能找得到搬運或餐廳工作了。

「經友會」邀請演講

後來回東京後寫了一本小說,名為《香港》,拿了直木賞後稍微有了點名氣,唸過書的東大經濟學部畢業生所成立的「經友會」邀請我去演講。

第一年時我覺得自己不夠格,所以沒答應,但第二年又來了,我心想要是又婉拒,人家可能會以為我是個什麼很倨傲的人,於是很心虛地去了。去了後,從前教我那些很艱澀的經濟學理論的教授們就坐在台下,而我站在講台上演講。

我簡短說了自己大學畢業後回去臺灣,被那些大陸來的批評為「受日本帝國主義教育遺毒回臺」,還有二二八事件時有許多前輩慘遭殺害,悲憤之下,出奔香港就此亡命天涯。

「逃去香港讓我總算保住了一條小命,但在那裡流亡時有一件事情讓我很困擾,就是即使我在這麼傑出的學校唸過書,學了那麼多艱深的經濟理論,但學校並沒有教過我要怎麼賺錢。」我一說完,台下教授們爆笑如雷,但我是說真的,也或許我直陳出了某些事物本質。

東大學歷沒用處

總之,在香港那種錢、錢、錢,成天到晚都是錢的城市裡,東大學歷一點也派不上用場。所以我要是說跟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學歷一點關係也沒有,去做跟香港人一樣的事,那是不可能混得到一口飯吃的,這我很明白,如果我不另闢蹊徑,沒辦法在那個競爭那麼激烈的商業都會裡活下去,我一直這麼覺得。

就這樣,連我神經這麼粗的人也開始神經質了,漸漸睡不著覺,半夜睜著眼直到天亮。沒有任何收入管道,錢一直減少,只有時間多得滿了出來。

我有閱讀習慣,但買不到習慣看的日文書籍,沒辦法之下只好去賣英文書的書店裡,買了狄更斯的小說回來。就這樣邊查英日字典,一頭就泡在了英國文學裡面。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原文版,我就是在那陣子讀的。

備受英國人讚譽的狄更斯,我讀到最後都還不太能投入,但勞倫斯的作品就很打動我。我英文是在日本學的,可想而知程度不是太好,不過勞倫斯的文筆非常清爽,不是像推理小說的進展那樣複雜的,讀完之後,故事的整體樣貌會浮現出來,我直到現今還是記得當時讀完後覺得他真不愧是個大作家。

遠東經濟評論記者

就這樣看書殺時間呀,看哪看哪看了很多書,不過時間還是一大把。有時候廖先生會拿一本叫做《遠東經濟評論》的香港英文雜誌給我看,裡頭時常寫些臺灣的事情,毫不客氣刊登一些批判國民黨的內容,於是我就想,搞不好他們會願意刊登我的文章?就去找了那位總編。那家雜誌社位於香港郵局附近一棟殖民地風格的老房子裡,一位叫做黑爾邦(Eric Halpern)的中年總編很爽朗地出來接待。

我用我那一口很不輪轉的英語,自我介紹說我是從臺灣逃亡過去的,對於臺灣當前局勢非常了解,接著總編就說,好啊,那不然你當我們的臺灣通訊記者好了,每個月給我們寫一篇福爾摩沙通信?就這樣,我當場就接到了工作。雖然不知道有沒有稿費,但人家願意讓我寫,我就感覺自己好像已經升天啦。

刊登福爾摩沙通信

對於自己的英文沒自信,所以我先用日文寫,然後翻譯成英文,再麻煩廖夫人幫我修改。廖夫人是個美國人,雖不是寫作方面的專家,但怎樣都比我好。她改好了之後,我再用打字機重打一次,然後親自把稿子送去給黑爾邦先生。

我寫的福爾摩沙通信,每一期都被刊在了雜誌上,到了第三期,我送稿子去的時候,黑爾邦先生遞給我一個裝了支票的信封袋說:「嘿,這是你的稿費。」我走到外面後打開來看,裡頭的支票上寫著港幣一百元,這就是我到了香港後所賺到的第一筆錢。我沒想到我賺到的第一筆錢居然會是稿費,而且根本原本沒奢望能拿得到,因此當下心情非常之激動。

那份激動大概震撼到我了吧,隔天早上起來,拿起報紙來看的時候忽然發現,咦,怎麼字糊成這樣?我拿給了廖家兄弟裡頭的哥哥阿農看,我說:「噯,這報紙好奇怪。」

阿農反問我哪裡怪。原來怪的不是報紙,而是我的眼睛。每天晚上我都睡不著,心神虛疲得不得了,這時候忽然從天而降一百港幣!我的這一身疲憊一下子全湧了出來,忽然就視力大損了,似乎是這種情況。

辭掉撰稿工作

於是這樣看不清楚字,也不能讀報、也不能打字。眼睛壞了沒得替,只好去皇后大道東的眼鏡行量了度數、放上鏡片又換下鏡片,調來調去之後發現我除了近視之外還有亂視,於是又照著店員推薦的選了鏡框,我問:「多少錢啊?」說是八十五元。我一聽,心神一顫,也忘記要殺價了,就傻傻照著他們說的付了八十五元。

走出了店外後,一想,噯,不對呀,我花了三個月賺得一百元,裡頭的八十五元就這樣被眼鏡行拿走了,手邊只剩下了十五塊,有這麼難賺的工作嗎?我還要繼續下去嗎?本來我就不太會用英文寫文章,就算繼續用這個通訊員的頭銜去揭露臺灣政府的惡政,臺灣當局根本也不痛不癢。於是在眼鏡行這樁事後,我就辭去了《遠東經濟評論》的撰稿工作。

但是眼下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於是我又回頭看我的英文小說。光看小說,時間還是殺不完哪,怎麼辦呢,但是叫我帶廖家那五隻狗去散步,我還真辦不到。因為我超討厭狗,牠們隨便舔我一口都要讓我起雞皮疙瘩。

剛好這時候廖夫人買了毛線回來要幫他家的小孩織毛衣。我看著看著,心想這搞不好我也可以自己來?於是便問廖夫人可不可以教我,廖夫人很爽快地二話不說就說好啊。

向廖夫人學編織

毛線比毛衣或背心那些成衣便宜,我決定自己編毛衣、圍巾,於是去買了毛線,挑了自己喜歡的顏色,還買了廖夫人囑咐我要買的棒針。

一開始,先把毛線鬆開捲成一團毛球,然後廖夫人開始手把手從頭開始教我要怎麼樣編出一件毛衣。我很狂喔,一開始我就決定要用兩個顏色編成條紋,所以編到了一定大小後就換色。一開始不上手,編得很慢,力道也不均,有些地方太鬆了,但是等習慣後手就自己動了起來,還能邊織邊跟人聊天呢。

剛好有一天我在織毛衣時,一個附近的工人(女傭)打窗外經過,問了阿二姐:「咦,有個男人在打毛衣耶,妳可不可以幫我問一下打一件毛衣多少錢?」阿二姐這樣跟我說時,我完全沒有湧上想靠編毛衣賺錢的念頭,只覺得,我一個志在成為臺灣勞倫斯的男人,怎麼會淪落到來了香港後變成整天沒事幹在打毛衣的男人呢?

我這心底一酸,羞慚得簡直眼淚就要那樣掉了下來。不過我還是把自己的毛衣、背心跟圍巾都打完了,打完了之後,我那僅次於自己生命的五百美金還是沒有回家。我等哪等,徬徨無助地等著蔡桑來香港的那一天趕快到來。(宇欽/輯)

《我的青春臺灣,我的青春香港》
作者:邱永漢
出版社:惑星文化

其他書訊:
《2019:香港的轉折點》
作者:K同學, 吳小姐
出版社:新銳文創

2019年6月9日,103萬名香港市民上街反對《逃犯條例》的修訂,遊行的人龍在蒸溽的夏日裡,由白晝行到黑夜,也正式揭開「反修例」運動的序幕。

在2019年後,因多個媒體在大拘捕下停運,遊行示威及言論表達被打壓和審查,關於運動的獨立紀錄隨之散佚,民間的多元討論亦被扼殺。

本書首先爬梳過去數十年的中港政治變遷及香港社運抗爭路線遞嬗,以勾勒「反修例」前夕的社會背景,再彙整「反修例」運動的報導、研究、抗爭現場的觀察及訪談,系統性梳理運動的發展軌跡,抗爭者提出的問題,開創的「戰線」及行動策略。最後,本書概述香港社會在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截至2023年年中的劇變。

《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
作者:李家雯(海蒂)
出版社:大好書屋

海蒂老師鑽研阿德勒學派二十多年,她說,阿德勒心理學其實是很溫柔的,與生活息息相關,舉凡自我療癒、情緒接納、人性洞察、人際共好、突破框架的勇氣、情感的課題分離、工作意義的探尋,以及愛情與婚姻的經營……都有因應的解方,隨時可以派上用場。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門理解生命的科學,也是富含深刻哲思的藝術,海蒂老師以抒情文筆,從輕鬆、實用的角度,將這個跨越時空、充滿睿智的學說帶入你我生活。

本書摘錄數十則阿德勒的名言金句,結合戲劇、電影、諮商案例、生活經驗及心理學實用知識,引領你感受「正向心理學」鼓舞人心的勇氣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