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本結構當然是非生物材質,但地球之所以「不是一片死寂」,是因為有生物存在。生物大致可分成微生物、植物與動物等等幾大類,但生物之所以能存在相當久的時間,是因為建立了「生態平衡」,而維持生態平衡的最主要機制,是生物彼此間存有「食物鏈」的關係。
生物食物鏈依存
生物存在的環境,粗略可分為海洋與陸地─這包括能在空中飛翔者,也需要陸地才能棲息。從功能角度看,生物可以分為生產、消費、分解與清除等幾大類。
海洋生物鏈從底層到高層,包括植物與動物性浮游生物,然後是小魚與大魚,這中間還有甲殼類與軟體動物。陸地的生物鏈要詳說也相當複雜,但一般人眼觀上可以理解的,就是從植物、草食動物到肉食動物的一條鍊。
弱肉強食也不易
陸地植物原則上可說是生產者,而草食動物及肉食動物就是不同階層的消費者。大家都知道,不同層級的消費者間,存在著「弱肉強食」的殘酷事實。不過,所謂較高層消費者,其「進食」就都能手到擒來,如囊中取物般的容易嗎?
肉食動物雖然通常天賦配備有尖銳的牙齒和鋒利的爪子,但在自然狀態下,卻未必可以在與草食動物的飛快速度、團隊合作或龐大體型的對抗中佔上風。從生態紀錄片中可以看到,肉食動物有時、甚至是常常追逐終日,也無法捕捉到任何獵物,必須餓著肚子好一陣子,極端狀況可能衰弱倒斃、進而殃及幼獸的情況並不算少見。
草食動物壽命長
相反的,許多草食動物雖然不時會受到肉食動物威脅,但大多數時候,它們其實是可以好整以暇的「用膳」,因為牠們的「餐點」不會跑,根本無需花時間、體力與訓練技巧去覓食,平均壽命也比肉食動物長。
草食動物比肉食動物壽命長的狀態,並不能當作,「素食者會比葷食者長命」的佐證,事實也非如此,但動物生物鏈中,雖然有弱肉強食的殘酷狀況,但弱者常常可安穩過活,而強者卻未必能搶食的事實。
這現象倒是可以讓人引申聯想,在人類社會慾望與名利的競逐過程中,其實也有草食者與肉食者的分別,我們應該抱持何種心態去扮演何種角色?是個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