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青鳥運動與三大法案修法的民主課題

醒報編輯部 2024/12/24 17:06 點閱 867 次
立法院會今年續審國會職權修法相關法案,民團發起「青鳥行動」號召民眾再到立法院外抗議,到場群眾高喊反對國會濫權、要求退回法案。(中央社)
立法院會今年續審國會職權修法相關法案,民團發起「青鳥行動」號召民眾再到立法院外抗議,到場群眾高喊反對國會濫權、要求退回法案。(中央社)

12月20日,立法院通過三大法案的修正案,現場如羅馬競技場般爆發激烈衝突,議場內外都瀰漫著緊張對峙的氛圍。院內藍綠立委唇槍舌劍,甚至演變為肢體衝突;院外「青鳥」抗議群眾亦與警方發生拉扯。

民進黨高層試圖以「更大的民主解決問題」,這句話在激烈的政治對立下顯得蒼白無力,院外數千人的青鳥群眾是否能代表更大的民主,抑或只是特定政黨利益的延伸?

公民運動?

「青鳥伴飛」自2023年末以來,成為台灣政治議場內外的一道風景。這場號稱自發性的公民運動,卻逐漸被揭露出背後的政治動員與操作。藍營立委踢爆台南長老教會旗下的台南大專學生中心補助學生車資,動員其北上參與「冬季青鳥」抗議,試圖阻擋立法院議事的進行和三大法案的修正。這一連串行動,是否仍能冠以「公民運動」之名,或是早已成為執政黨的側翼工具?

這次修法主要針對《選罷法》、《財劃法》及《憲訴法》三大法案,引發朝野劇烈攻防。其中選罷法修正是針對罷免制度進行修正,要求罷免連署需附身分證影本。國民黨認為此舉可防止幽靈連署,使罷免程序更嚴謹,避免政治動盪。民進黨則批評該修法將提高罷免門檻,削弱民眾監督權。

三法合理 師出無名

財劃法修正是25年來首次重大修訂,將中央撥補地方的稅收比例提高且按照縣市土地和人口等比例分配。國民黨強調,此舉是為了強化地方自治並平衡地方財政資源分配,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中央。民進黨卻擔憂,該修法將掏空中央財政,影響重大建設與社會福利政策。

憲訴法修正則是提高了憲法法庭裁決的門檻,憲法法庭作成判決及暫時處分裁定時,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人數不得少於10人;作成違憲宣告時,同意違憲宣告的大法官人數不得少於9人。國民黨認為此舉可確保憲法裁決的嚴謹性,避免少數大法官專斷。民進黨則認為這將癱瘓憲法法庭運作,阻礙司法機關的正常運作。

三法的修正看來並無巨大瑕疵,更顯出青鳥運動的師出無名。群眾運動原本應以監督執政為主,但近期卻屢次在執政黨號召下現身立法院外,反而成為監督在野黨的工具,與民主國家應有的運作方式背道而馳。
民進黨過去善用群眾抗爭,從太陽花學運中得到甜頭,進一步取得執政權。但執政後的民進黨似乎未能擺脫過去在野時期的動員模式,在失去國會多數後,再次訴諸群眾運動。這種「當家鬧事」的模式,恐影響台灣社會對其的信任感。

群眾運動監督在野黨?

青鳥運動的出發點或許良善,但隨著其角色和訴求愈發貼近執政黨,其公民運動的正當性逐漸遭受質疑。真正的民主社會,應容許不同意見在議會辯論交鋒,在充分表達意見後,少數服從多數,而非動輒以阻撓議事和群眾運動為工具,試圖阻擋合法議會的運作。

執政黨應思考,在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情勢下,如何透過政策論述與朝野對話來獲得民意支持,而非老是訴諸街頭動員,否則青鳥伴飛的日常,或許終將成為民主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