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思考與放空

施壽全 / 醫師 2024/12/12 13:08 點閱 2897 次
新創公司Neuralink,為公司第一位人類患者植入大腦晶片,目標是藉 由植入腦部晶片,讓傷殘患者找回溝通與活動能力。(中央社)
新創公司Neuralink,為公司第一位人類患者植入大腦晶片,目標是藉 由植入腦部晶片,讓傷殘患者找回溝通與活動能力。(中央社)

能夠進行有深度且多樣性的「思考」,是萬物之靈人類的特長。吃什麼要思考,穿什麼也要思考;有為達成期望而思考,有為克服困難而思考,當然也有為「濟世救人」或為「謀財害命」而思考的。

有時要轉移注意力

有些思考可以尋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接著就能付諸行動。但思考也常會找不到出口,這時候,腦筋疲倦了,無法持續原本的思考,需要暫時「轉移」或「放空」,這時,該做些什麼事呢?

每個人各有各不同的轉移或放空方式,但普遍來說,除非是職業專業人士,否則例如欣賞音樂、觀看電影、運動與釣魚等等,對一般人都可算是。經過短暫休息,思考再重回原本問題,突然靈光乍現,豁然開朗,也是許多人偶而會有的經驗。

個人有時會利用「整理用品或文件」來轉移或放空注意力。所謂的整理,包括把東西從某處搬到另一處,或者把某些東西撕毀或丟棄。

為選擇而陷入思考

雖然現在已是電子時代了,但也非全部都能在「空中相會」,過去與現在持續積存的實體及書面物品,仍然不少,甚至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堆聚到妨礙工作的程度,需要調整重要性的擺置順序,或向不重要或應該不會再用到的東西說聲抱歉與道別。

然而,常常讓自己啞然失笑的是,「文件重新排列、丟入垃圾桶或交給碎紙機」,原本只是機械式動作,希望藉此來「放空」,沒想到,決定「什麼東西常用,能否繼續用?什麼東西重要?什麼東西不重要?什麼東西可送給誰?什麼東西不會再用?」等等,卻會讓自己陷入了選擇的「思考」而緊繃起來。

想起一個有點像是笑話的故事。有個人因為嚴重焦慮而去看醫師。醫師問他做什麼工作?那人說:「我的工作是挑選橘子,樣子好可以賣的放一邊,樣子不好不能賣的放另一邊。」

醫師:「這應該不是很難的工作,怎麼會讓你焦慮呢?」
病人:「我就是因為經常不知如何選擇,左右為難而焦慮起來!」

人除非不會「思考」,否則恐怕根本無法真的「放空」吧。其實聖經老早就提醒我們,人類必然會陷入這種困境。傳道書1:18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