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為反對而反對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4/10/21 10:17 點閱 1232 次
社會上所謂的團體,最大當然是國家,難免存在著「掌權」與「在野」兩種聲音。圖為立法院審查國會改革法案聚集抗議。(中央社)
社會上所謂的團體,最大當然是國家,難免存在著「掌權」與「在野」兩種聲音。圖為立法院審查國會改革法案聚集抗議。(中央社)

曾經聽一位已過世的知名人士,自豪的說:他是永遠的「反對派」。
年輕時候聽到這種話是會很讓人感動的,因為那是在專制威權的時代中,大眾看到許多歌功頌德的「支持派」吃香喝辣,只能敢怒不敢言,想要表達「反對」,是需要付出沉重代價,得有十分堅強的意志、毅力與勇氣,才敢去承擔的。

永遠的反對派?

然後政治體制終於朝民主化前進,人權意識也不斷高漲,整體社會的氛圍都改變了。有些反對還是有理,有些就不一定是了,那麼,永遠的反對派是什麼意思?
社會上所謂的團體,最大當然是國家,但還有許多大大小小計數不清的機構,運作上有些是「一言堂」,也有些則難免存在著「掌權」與「在野」兩種聲音。所謂永遠的反對派,應該就表示所反對的掌權執事者「一無是處」,所以反對派,就必須反過來承擔起責任來。

但因為是永遠的反對派,所以邏輯上不能夠取當權派而代之,否則如何維持永遠的反對?然而,聽任一無是處的當權者,繼續處理事務,然後讓情況無限期惡化下去,反對還有什麼意義呢?

應該就事論事

國家或任何其他團體的運作,應該就事論事,有問題提出來討論改善,沒問題就認同通過,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當權執事者,有些政策是對的,並非都錯,則永遠的反對,就是對的也反對,不對的也反對,為反對而反對,永遠的反對派,就沒什麼好自豪的了。

獨裁社會中,年輕人對於能對無理或違規的做法提出反對者的情操,常感到欽佩,可說是「長見識」了,但到了民主時代,年輕人對於提出反對的言論,是片面偏頗、誇大不實,卻還振振有詞的政客熱烈歡呼,也只能說是「很無知」了。
為反對而反對,「同理可證」,也有為起訴而起訴,為處分而處分,為罷免而罷免的情形。我們的社會有公道嗎?除非不會再有「為什麼而什麼」的情形,但哪有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