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教養:溝通不火大,用心理學與腦科學,讓父母快樂活到老》

醒報編輯 2024/10/06 21:11 點閱 537 次

父母在教養子女時,要用很多方法來引導孩子,慢慢改變他的行為、雕塑他的性格,好讓他在長大成人之後,有機會過得比較好。如果家長平時不花心思教養子女,只在孩子犯錯時嚴肅指責或懲罰,自然是不對的。

強調「向上」,是因為我們沒有忽略父母是長輩的事實,也依舊珍惜他們經由各種生命境遇而堆疊出來的人生智慧。只是,在物換星移下,有些過去理所當然的觀念或做法,現在已經變得不適用,甚至可能會讓人過得辛苦。

所以,出自愛、出自尊重,我們設法順著父母既有的生命軌跡,在某些重要的點上添加一些東西、調整一點方向,如此一點一滴的慢慢引導父母,走上一條他可能從沒想過的人生道路。

說到詐騙集團,相信各位都聽過愛情詐騙,也一定看過警察和銀行人員努力阻擋被害人匯款,他卻還是對詐騙集團堅信不移的新聞吧!

多數民眾看到這類新聞,都會很直覺的檢討起被害人。若被害人是年長者或社會的中下階層,那麼評論就會是「他們知識水準低落,分辨真假的能力不足」。若受害人是高知識分子或高社經地位者,那就會說「這些人只會死讀書,只懂得自己的專業,跟外面世界脫節,不知人心險惡」。

乍聽之下,這些說法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事實上,被害人當中並不乏有豐富人生閱歷者,而且許多被害人在一開始,都是抱持著強烈懷疑和高度防備的態度和詐騙集團互動的。那麼,為什麼他們最後會陷進去,甚至拒絕被拉出來呢?

詐騙集團的共通點

我在網路上認真蒐集了好幾個詐騙故事,發現這些故事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詐騙集團在關係建立上,真的投資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互動初期,詐騙集團完全沒有提到任何有關金融、投資、貨幣的字眼,就只是每天差不多時間上線跟被害人談天說地、噓寒問暖,然後漸漸聊到我的工作、你的生活,聊到我們的未來。

在這一、兩個月的時間裡,兩人的關係從「你」和「我」,慢慢的變成「我們」,加上這段期間從沒有任何跟金錢有關的話題,被害人自然不覺得需要再繼續抱持強烈的警戒心。等又過了一段時間,詐騙集團才開始有意無意提到自己的收入,或是自己的困境,然後一步一步誘導被害人踏進陷阱。

甜嘴蜜舌的基礎

在我看到的故事中,有好幾位被害人曾興起一絲絲猶豫的念頭,但都很快被詐騙集團的甜嘴蜜舌給化解開來。所有故事都一樣,甜嘴蜜舌的基礎完全奠基在前幾個月累積下來的情感上。所以,真正讓被害人上鉤的關鍵誘餌,其實是「兩個人相處時的良好感覺」。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大家在新聞上看到的情節了。詐騙集團告訴被害人,現在就只差那麼一小步,你只要稍微幫忙做一點小事,我們就可以達到我倆的共同目標了。當被害人真的照做,魚兒就被釣上岸了。

我們並沒有要覬覦父母的錢財,但從某方面來說,我們跟詐騙集團一樣,都希望父母能夠完全信任我們,然後穩定的、持續的跟著我們往某個目標走。

既然詐騙集團的慣用招數有效,那麼為什麼不試著學習這個「在互動經驗中創造舒服感覺」的精髓,藉此牢牢抓住父母的心,讓他們能夠心甘情願接受我們的教養,甚至甘之若飴、至死不渝呢?

舒服的互動經驗

唯有「陪伴」,才有機會創造舒服的互動經驗。舒服的互動經驗多了,逆耳的忠言也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入耳。可是,陪伴是件「說」比「做」容易許多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要花時間陪伴,但真的要做到從頭到尾都好好陪伴、能從頭到尾都彼此感覺舒服,是需要技巧的。

在服務家庭照顧者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站在第一線,負責全程照顧的子女,壓力都特別大,也特別容易遭到長輩各式各樣的不滿與埋怨;反而是那些遠在天邊,久久才回家噓寒問暖的子女,卻相當容易得到長輩的認同與讚揚。

同樣一句話,無論陪伴的子女如何苦口婆心勸告,長輩就是充耳不聞,但當這句話是從久未見面的子女口中冒出,馬上就會變成一句應該要銘記在心的金玉良言。

陪伴的時間方式

那些偶爾探望一次的子女,其實並未多做什麼特別的事,通常就只是買些長輩需要或想要的東西過來,然後陪長輩吃飯、聊天,頂多再帶長輩到外面走走看看。幾個小時後,再依依不捨的跟長輩告別,說會再找時間過來看他。

這些全都是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子女的例行公事罷了,但不一樣的是,長輩和偶爾才來探望的子女心底都非常清楚,彼此相處的時間有限,再怎樣不開心,幾個小時就會分開,然後就各過各的了,所以要忍耐那些自己不太喜歡的言語或行為,是相對容易的。

因此,不管對方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自己都還是可以維持耐心,保持笑顏。加上分開之後,雙方都會有充分的時間去消化情緒和補充能量,等到下次見面,又是一個嶄新的狀態。可是每天陪伴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就算再怎麼理性,兩個人相處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不契合的時候,而且天天綁在一起,雙方也沒有足夠時間與空間來重整自己,情緒的累積和堆疊到最後就會變成壓力。有了壓力之後,接下來看待彼此的眼光,就沒有辦法像原本那樣的客觀和有彈性。

因此,除非父母是必須有人隨侍在側的狀態,那就另當別論,否則若父母健康狀況還行,大部分的獨立生活能力都還在,那麼建議你可以好好思考如何安排陪伴的時間和方式。要記得,時間長短並沒那麼重要,陪伴時的心情與狀態才是重點。

陪伴小小孩的硬戰

陪伴父母時要有好的狀態,最好的做法就是:可以外包的事情盡量外包,別讓自己太過勞累。

COVID-19三級警戒的那段時間,全國各級學校和公私立幼兒園都停止到校上課,讓所有家長陷入一陣混亂。我因為工作自由度較高,所以擔負起陪伴四歲小外甥的任務。

那時我停掉大部分工作,只留下幾個取消不了的課程和會議,因此白天總是能夠神清氣爽的迎接小孩到來,從早上八點就開始陪著精力充沛的小男生追趕跑跳碰。晚上等他媽把他領回家後,我還有精神逛逛網路、看看小說。

陪伴小小孩真的是場硬戰,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作息,每天都早早上床睡覺,只有一次不小心太過沉迷小說情節,看到三更半夜才入睡。隔天醒來,我就知道那天很不妙。

果然,平日小外甥玩瘋了,開始橫衝直撞、調皮搗蛋時,我都能平心靜氣把他抱進懷裡,哄著他一起坐下來冷靜,然後再放他去玩,但那天我非常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耐煩,就算不斷閉眼深呼吸,提醒自己要保持理智,口氣還是比平時嚴厲許多。所以當天小外甥一回家,我就馬上躺回床上補眠,好讓自己隔天恢復應有的狀態。

全職照顧的經驗

我能有正常作息、穩定的心情,關鍵在於我從頭到尾只要負責陪伴小孩就好,其他事情都會有名叫阿公、阿嬤的小精靈出面處理。吃飯時間到了,餐桌就會自動冒出熱騰騰的飯菜;飯後午休起來,就會發現碗筷已經洗好並且跑進碗籃裡了。小孩回家後,也自然會有小精靈出來整理混亂的戰場,讓我可以直接拍拍屁股回房間打混。

過去我都會告訴照顧子女的父母或照顧父母的子女,家裡不需要太乾淨,把時間精力拿來陪伴子女或父母比較實在,但得到的回應常是家事還是得要有人做,就算再怎麼不在意整潔,還是得兩邊兼顧。

有了這次全職照顧的經驗之後,我開始意識到,只有改變習慣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資源加入。所以,有子女來諮詢照顧父母的問題時,我會稍微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經濟條件,如果感覺還行,就會提出「外包」的建議。

被我說動的個案

劉經理是第一個被我說動的個案。她期待自己每天晚上能陪爸爸到公園走走,幫爸爸養成運動的習慣,但她又要處理公務、又要盯小孩功課、又要整理家裡環境,撐不到一個月,她就感覺壓力超出負荷,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最後,她決定花錢請清潔阿姨一星期來打掃兩次。

劉經理還有房貸要繳,沒辦法每天請人打掃,不過三天整理一次,就已經可以讓環境免於髒亂不堪了。而且,她每天還因此多出一、二個小時,可以好好教導孩子、陪伴爸爸。劉經理覺得這樣還滿划算的。(宇欽/輯)

《向上教養:溝通不火大,用心理學與腦科學,讓父母快樂活到老》
作者:何曉婷
出版社:天下生活

其他書訊: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作者:羅絲瑪莉・喬伊絲
出版社:左岸文化

我們經常透過考古學研究,建構「人類的史前史」,再以此證明自古以來人類具有如何的天性,例如將挖掘出來豐乳肥臀的小雕像直接當成「女神崇拜」或「母權社會」的證據。帶著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成見,不加思索地,頻頻在考古現場現場尋找「何為男性」「何為女性」活動的證明,殊不知將人群分成「不是男性,就是女性」的二元區分,本身就是一種僵固的思考模式,只要堅持帶著這種思考的模式,就幾乎能找到相對應的證據,達到自我證成。

作者是馬雅研究的專家,參與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在本書,她綜合考古學發人深省的前沿研究,重新打開原先蓋棺論定的結論,展示考古學如何在性別觀點的帶領下,以更科學、更有邏輯的解釋,推論出更動態、更細緻辯證的考古研究成果。

《數位自我:從出生到登出人生,科技如何影響人格發展?》
作者:艾蓮・卡斯凱特
出版社:貓頭鷹

艾瑞克森在二十世紀提出了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認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中,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重要他者與危機,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

作為一個網路心理學家,卡斯凱特主要關懷網際網路相關情境下的心理影響與發展。她在本書中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階段論,將人與數位科技互動的關係演進從受孕開始,直到生命結束後分為九個階段。她也透過大量個人經驗與個案分享,將我們使用的科技與其對我們身份發展、人際關係和個人隱私所帶來的挑戰緊密聯繫起來。

《讓你的提問不再一樣:教練提問全集》
作者:湯尼.史多茲福斯
出版社:遇見你有限公司

在教練領域裡,關鍵的技巧之一是提出有影響力的問題。恰當時機提出的敏銳問題,有可能為當事人帶來巨大的人生轉折體驗。本書不僅列出多而又多的提問例句,還巧妙地將這些提問與相對應的教練工具及其在教練會談中適用的場景相關聯,使之成為你可以反覆翻閱的寶貴參考指南。

資深教練湯尼攜手12位不同專業領域教練,共同展示了眾多的提問技巧、模式及練習,並提供超過1,000個有深度的教練式問句作為示範。從基本技能如探索選項與採取行動,到進階技巧如提出挑戰與觀念重塑,本書囊括了一系列的精進策略,這是每位專業教練手頭上不可或缺的參考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