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魚蒐集DNA 海洋研究大創新

簡嘉佑 2024/08/18 12:44 點閱 5668 次
機械魚「夏娃」(Eve)能蒐集環境DNA。(Photo on ETH Zürich)
機械魚「夏娃」(Eve)能蒐集環境DNA。(Photo on ETH Zürich)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人類到深海做研究很困難,何不交給機械魚?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程系學生研發的機械魚「夏娃」(Eve),不僅能透過幫浦在海裡移動,還能蒐集環境中的生物DNA片段,追蹤海洋生態系的組成,大幅創新海洋研究的方式。

機器魚蒐集DNA

CNN》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程系的學生研發出透過幫浦提供動力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夏娃」,協助學者進行海洋生態研究。碩士生丹尼斯說,夏娃的外型看似魚類,就是希望在機器魚調查過程中不要影響其他生物,「仿生設計能防止其他海洋生物被她嚇到」。

研究團隊不僅在夏娃的外表下功夫,更搭載能夠感測海洋環境的攝影與聲納設備,同時還有蒐集環境中的eDNA的能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指出,eDNA即「環境DNA」,即在環境能找到的生物皮膚、排泄物等,研究團隊能對此進行採樣與監測,有助於早期檢測入侵物種與發現未知物種。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盧蒂表示,「環境中的所有生物都會殘留下DNA,因此我們可以在海中找到漂浮的DNA」。目前環境DNA監測領域仍持續發展,隨著科技與工具進步,不僅能更深入調查海洋生物,還能追蹤氣候變遷、過度捕撈等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的影響。

海下探索器創佳績

不僅夏娃,愈來愈多自主水下航行器被運用在海洋的探索上,如加州新創公司 「Aquaai」開發外型如小丑魚的無人機,在航行中可以蒐集環境氧氣、鹽度和 pH值等資訊。

衛報》報導,澳洲研究人員去年透過遙控的潛水航行器,在8300 公尺的深海拍攝到一種新的「蝸牛魚」,成為金氏世界紀錄認定居住環境最深的魚類。西澳大學海洋生物學者賈米森指出,該魚類體表呈現半透明狀,沒有鱗片,體表有一層凝膠狀的構造,推測是用來適應深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