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22》《流轉江湖》看楊照讀金庸

魏國彥 2024/07/29 09:54 點閱 3011 次
關於金庸的小說技藝,以及他在中華文化圈的歷史地位,楊照的這套書有很多看點,也有他的慧見與洞識。(網路截圖)
關於金庸的小說技藝,以及他在中華文化圈的歷史地位,楊照的這套書有很多看點,也有他的慧見與洞識。(網路截圖)

一個多月前我介紹了楊照寫的「以平等之名:托克維爾與《民主在美國》」,他用248頁的篇幅導讀了總共1156頁的托克維爾(Tocqueville)的「論美國的民主」巨著,算是一種讀書的終南捷徑,我們可用比較短的時間,透過「讀書專家」的筆墨領略宏大經典的精髓。我的一位長輩說:「這樣不行,你還是要讀原典!」

多快好省?

其後我在《書林打獵》又介紹了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寫的《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薄薄83頁,引領讀者理解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的身世學養以及他的傳世名著《明夷待訪錄》。我似乎一再慫恿「多快好省」的讀書求知方法,這樣對嗎?好嗎?

正自我商榷的時候,恰巧在書店看到了楊照寫的《流轉江湖》,是他今年剛出版的三本「金庸武林」居中的一本,號稱「金庸百年、經典重讀」,這給了我一個機會來掂秤楊照的武功功力,也檢驗一下這種「借別人酒杯」品嚐好酒的方法會不會走味?

因為我早就拜讀了金庸的各本武俠小說,從「射鵰英雄傳」一直到韋小寶,而且早在「禁書、盜版」時代就囫圇吞棗了,堪稱「老前輩」。當時讀的《射鵰》稱作《大漠英雄傳》,唸的《倚天屠龍》稱做《天劍與龍刀》,黃紙黑油墨的線釘小本書,在租書店的昏黃夜燈下修練。

讀文本與看劇集

五十年來,休閒之暇,除了一再重讀金庸的武俠文本外,還看了改編自金庸小說的各種版本的電視劇集,對於不同導演與製作人的影視美學和市場生易經有深沈的嘆息,常想:人還是要讀原本,寧看災梨禍棗,不願焚經煮鶴。

楊照這一套「金學」著作共有三本,分別稱做《曾經江湖》、《流轉江湖》、《再會江湖》,其實,也可以彙編成為一大本,就成了一本檢視金庸武俠小說藝術的皇皇巨著,總厚度可能超過700頁。但是,這有違當年讀「小本」武俠的輕鬆遐意,也不符和市場潛規則─武俠小說的愛好者不期待大部頭的學術處理。

因正式出版金庸武學系列著作而賺大錢的「遠流出版事業」食髓知味,深明此道,把這套明明很有學術潛力的論述打散處理,分成三本,內文也打散,隱隱然雖有編年或「繫年」的架構(表現於「曾經、流轉、再會」這三個暗示時序的書名修辭上),但分期斷代並沒有那麼楚河漢界,飛象也可渡河。

七寶樓台,各成珠串

各書中文章雖然集結成章,卻也像江湖聚義,旗號雖分明,但號令難嚴整,章與章的連貫與邏輯並不像學術書那樣的統一嚴密,一篇篇散文,鬆鬆地聚攏成夥,分開來讀也無妨,拆碎的七寶樓台,各成珠串,也琳瑯滿目。

不過,楊照寫這三本「小」書,雖是零存整付,立意是很宏大的,他挑戰一個相當龐大艱難的題目,那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藝術」。他一方面把金庸放在從平江不肖生寫《江湖奇俠傳》開啟的武俠小說類型文類的流變中來看,和很學術地上溯到司馬遷《史記》的【遊俠列傳】,另方面楊照以「作者論」的角度來追索金庸小說與他人生歷程中的心情呼應,探討金庸的家世及他一生這個大變動時代中的糾結處境。

武俠小說是釣餌

寫武俠小說不但是他出報紙、辦雜誌的一種「釣餌」(以連載方式抓住讀者),也是他另創人情宇宙,在想像的天地中不斷自我成長、蛻變前進的平行空間。

金庸開始寫武俠小說是他經營文化事業的一種行銷配套,寫著寫著反而成了他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在意料之外,他成了影響中華文化圈最主要的文字大師與文化大師。

關於金庸的小說技藝,以及他在中華文化圈的歷史地位,楊照的這套書有很多看點,也有他的慧見與洞識,但只是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