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需求看兩岸農貿的善意循環

李武忠 2024/05/27 11:57 點閱 1657 次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率團訪中後,四月28日中國海關總署表示將批准符合中方檢疫要求的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中央社)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率團訪中後,四月28日中國海關總署表示將批准符合中方檢疫要求的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中央社)

賴總統520就職演說內容,為兩岸未來投下更複雜,更緊張的變數,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美國的「貿易政治」火力大開,兩岸經貿恐將進一步朝向「脫鉤」,「斷鏈」方向發展,影響層面將遠大於終止兩岸ECFA,對台灣經濟和民眾生計會造成嚴峻考驗。

歷史解明兩岸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兩岸領導人應該以人民福祉為首要考量,展現更大的智慧,胸襟和歷史視野,不要成為民族罪人。

兩岸立場分歧

目前台灣內部最大的問題在於,民粹高漲,對於兩岸事務缺乏互信和共識,尤其執政黨「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偏激言行,讓兩岸很難找到融冰之點。以台灣部分農產品恢復輸中為例,由於大陸海關宣佈開放時機,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組團訪中後,在國內同樣引發兩極反應:在業界,多數果農表示樂見外銷重啟,但也有果農表示中國市場變數大風險高,不能再走回頭路。

在學界,有學者認為開放是「政治操作」,中共把農產品當作統戰的手段,提醒農民仍應該持續深耕中國以外市場,但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把握機會讓兩岸經貿重新累積良好互動;在政界,對此在野國民黨持肯定態度,表達樂見兩岸對等互惠進展,執政黨則認為此舉坐實了中國大陸禁止我國農產品輸陸是政治企圖;在官方,陸委會則呼籲陸方不要將經貿措施,當作對台農漁業統戰的工具,不要「先卡住、再施惠」;在網路上中共同路人言行的血滴子更是滿天飛。

從民生主義出發

上述言行充分反映了,當前台灣社會對兩岸之間存在嚴重分歧,民粹當道,沒有理性探討空間,兩岸關係若不想走進死胡同,淪為悲劇,還是應該試著從民生議題出發,「務實」看待兩岸的農產品貿易交流,進而建構善意正循環!

事實上,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含水果)消費國,全球許多農產品外銷國家,均視大陸為主要目標市場全力經營(如智利櫻桃、泰國金枕榴蓮、紐西蘭奇異果、秘魯酪梨、挪威鮭魚、厄瓜多白蝦…)成績相當不錯,尤其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深入實施低關稅、快速檢驗檢疫等措施,致成員國種植的水果,得以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滿足了當地消費者多元需求。

即便台灣農產品都不賣到中國大陸,也不會影響當地消費者日常生活;何況許多國內種植的重要農作物品種,在中國大陸亦有種植(如黑珍珠蓮霧,鳳梨釋迦,金煌芒果,貴妃芒果,芒果鳳梨等)非不可替代性,品質雖稍有落差,但價格相對便宜,這是現實。

難以取代中國市場

兩岸農產貿易若脫鉤,對台灣農產品產銷及價格確實會造成衝擊。儘管蔡政府透過大撒幣,大補貼和大內宣,暫時穩住農產品價格及農民情緒,但是想要透過其他外銷市場來填補中國空缺,仍力有未逮。

以政府官員最引以為傲的鳳梨外銷為例,去年(2023年)一整年鳳梨總出口量為17,701公噸,較遭禁前一年(2020年)一整年總出口量46,285公噸,減少28578公噸,出口大陸(42,121公噸)減少41762公噸,出口日本(2,171公噸)雖增加13149公噸,但出口美國(89公噸)僅增加66公噸,仍無法彌補失去中國市場的損失;有農會總幹事也不諱言,目前文旦外銷他國與加工的總量能,「很難完全取代中國市場」。

新南向市場不增反減

蔡政府為遠離對中國市場依賴曾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NSP),然而根據台灣財政部的數據,在蔡英文任期內,台灣對這18 個國家的出口百分比不增反降(NSP國家佔台灣出口總額從2013年的22.2%降至到2023年的20.9%);還有美國國會議員及外交官雖高調力挺台灣「自由鳳梨」,事實上進口數量相當有限,迄今不僅美台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連「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都未放寬台灣鳳梨進口,美國的關稅和檢驗等相關措施,遭外界批評口惠實不至!

基於當前兩岸高政治風險,不要把台灣農產貿易鎖進中國的作法,可以理解,但是仍應務實的將其視為重要的外銷市場之一,除了要建構風險預警暨管控機制外,應該以符合食安高標準,具台灣特色和優質的產品,來爭取當地消費者的喜愛,而不是訴諸「民族情感」。

強化農產品競爭力

兩岸關係的分合將是台海穩定與否的關鍵,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台灣社會應儘速在「理性」和「務實」的基礎上,穩步前行:尤其賴總統若真想要將台灣打造成「悠然過日子的地方」,讓「人民(包括農民)過更好日子」,都避不開兩岸議題,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可以主動放寬先前遭台灣禁止進口的大陸農產品,以行動表達善意。

另外,為免受制於人,台灣應強化自身的農產品競爭力,並透過新科技研發來拓展外銷市場。農業產值雖小卻攸關民眾的日常生活,動見觀瞻,或許透過兩岸農產貿易的重置(Reset),可以為啟動兩岸關係善意循環,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