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談公共政策的溝通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4/05/01 14:31 點閱 1830 次
全面執政的政府,法案不需要依靠溝通就能通過,但時移勢遷,此後除了痛定思痛,重啟謙卑,仰賴溝通,政府還能有什麼辦法順利運作下去呢?(中央社)
全面執政的政府,法案不需要依靠溝通就能通過,但時移勢遷,此後除了痛定思痛,重啟謙卑,仰賴溝通,政府還能有什麼辦法順利運作下去呢?(中央社)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常見的交流方式之一。有些溝通只是天南地北、漫無主題的閒聊,有些則是陳述或聽取意見使立場讓彼此知悉,而後進一步要求對方接受,或自願改變主意。總之,所謂成功的溝通,通常是指「達成共識」,否則就是失敗了。

成功的溝通

溝通的議題包羅萬象,但當然最被重視的都是公共事務。一般來說,公共事務都有「專業」部分,專業部分由專業人士相互溝通得到共識後,再將結論由專家與主責機關,以民眾能理解的方式予以說明,獲得更多人接納,公共事務就可以順利推展了。
然而,在公共事務溝通過程中,能夠如上所述順利完成的可說寥寥無幾,絕大多數不是各說各話,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吵鬧」(廣義上這或許也算是一種溝通),然後才好不容易有點進度。

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溝通通常都由專業人士起頭,既然都是專業,溝通起來應該會比較流暢,但問題是,有許多專業問題的答案,迄今仍只有理論或假說,真理或真相依然不明,所以不同專家就本著不同立場,各有堅持,停滯不前。例如,明明攸關醫療水準提升,卻一再卡關,日前好不容易送出行政院,但能否在立法院順利三讀通過的「再生醫療雙法立法」,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溝通先看態度

原因之二是,公共事務原本應請專業人士來權衡輕重、判斷是非,審核過程中,卻任令非專業的立法與行政人員主導,結果就是政治凌駕專業,外行領導內行。例如,國家能源政策中,核能的定位,硬生生遭矯枉過正的悲情民意所勒索而下架,面對大時代減碳的剛性要求與可能限電或缺電的嚴峻挑戰,就益發顯得荒謬。

溝通能否成功,牽涉因素很多,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態度了。過去八年,起始就強調「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政府,態度似乎是對了,但有沒有身體力行?所有政策都是透過成功的溝通來推動嗎?只能說,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全面執政的政府,法案不需要依靠溝通就能通過,但時移勢遷,此後除了痛定思痛,重啟謙卑,仰賴溝通,政府還能有什麼辦法順利運作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