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育率不能只靠補貼

魏世昌 / 軟體工程師 2024/05/01 14:31 點閱 2046 次
去年新生兒僅十三.五萬人創下歷史新低,中央及地方政府紛紛祭出補助和津貼,希望搶救生育率。(中央社)
去年新生兒僅十三.五萬人創下歷史新低,中央及地方政府紛紛祭出補助和津貼,希望搶救生育率。(中央社)

去年新生兒僅十三.五萬人創下歷史新低,「龍年寶寶」被寄予厚望,中央及地方政府紛紛祭出補助和津貼,希望搶救生育率。

然而調高津貼和補助恐難發揮作用,因為即使是新加坡擁有比所有亞洲國家都更慷慨的政策,也未能阻止生育率下降,只能稍微推遲人口下降的時間。除了生活方式與思維觀念已經不一樣外,缺乏完善的托育政策、友善孕婦的職場環境,及發展不夠成熟的住房政策,才是國人不婚不生的關鍵。

搶救生育率,不是補助、減稅、壓抑房價就能夠竟其功。政府想要提升生育率,人口政策一定要跨部會解決,因牽涉到住宅、薪資問題。

建議國發會出面統籌,而內政部端出「社會住宅」政策,提供青年穩定、可負擔的租屋環境、經濟部主責產業政策以提高年輕人薪水、交通部則可規劃接駁車、共享汽車等,讓民眾即便居住在偏遠的社會住宅,也不用擔心交通問題。

此外,少子化對策以各種補貼為大宗,實際上忽略了養育孩子除了日常生活、教育等開銷,更須大量照顧與陪伴的時間成本。這一方面也解釋為什麼一味發補貼沒辦法救生育,因為小孩終究得有「人」來顧。因此,安排時間、職涯以平衡家庭與事業的高昂成本是父母面臨的難題。

雖然政府持續加碼提升友善家庭的就業環境,但就現行育嬰假、公共托育等措施,仍無法滿足育嬰父母的實際需求,最常面臨的挑戰,就是父母臨時發生的照顧需求。

若可讓現行的育嬰留職停薪制度,從現行「子女三歲以前」延長至「八歲以下」,且改變設計成為最長不得逾二年(七三○日)的「親職假」,讓父母可彈性以「小時」或按「日」申請,才可符合育嬰父母的實際需求。換言之,要達到催生的效果,也需讓企業主帶頭、鼓勵支持育兒家庭,且申請育嬰假時不會被刁難,創造友善職場的環境,同樣是關鍵。

總之,物質條件或許是基本,缺乏確實不行,但要有效提高生育率,勢必要清楚、解決其他更深層的因素,這樣對於提高生育率、解決少子化才有更實質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