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聯合國環境署」(UNEP)剛出爐的「2024年食物浪費指標報告」特別引用我中研院張靜貞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針對APEC地區降低食農供應鏈糧損及食物浪費的研究調查成果。
引用我國研究調查成果
研究報告指出,糧食生產階段中,有68%的受訪者認為農產品無法銷售出去,同時亦有約40%的受訪者認為缺乏勞工工作以及運輸延誤與限制,導致疫情期間糧損及食物浪費的增加。
此外,在糧食處理與儲藏階段,71%的受訪者認為面臨運輸時間延誤與跨縣市的許可限制,以及48%的受訪者認為缺乏冷鏈倉儲設備儲藏食物,均加重糧損及食物的浪費。
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
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有助於提升糧食安全。根據聯合國的推估,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68億增加至91億人,全球糧食產量必須要提高70%,才能因應此龐大的需求,確保糧食安全。不過,糧食生產因農地、水資源的限制、及氣候變遷而變得相當不穩定,單靠糧食增產不足以因應未來快速的需求增加。
另外,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估算,全球每年約有13億噸的糧損與食物浪費,佔需求(使用)量的三分之一。很明顯地,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的第一個紅利為提升糧食安全。
其次,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的第二個紅利為對抗氣候變遷。若以國家計,全球糧損與食物浪費為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4千兆噸,僅次於中國與美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指出,全球糧損與食物浪費已造成24%水資源與23%的土地浪費,其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約8%,不容忽視,也因此,2018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第24屆締約國大會(COP24)會議特別主張零糧損與食物浪費來對抗氣候變遷。
根據我多年期APEC研究計畫的推估,若APEC二十一個經濟體能達到「APEC糧食安全路徑圖」所設定的,於2020年降低糧食損失及食物浪費10%的目標,每年將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63百萬公噸,拯救365億份餐點,節省17.8兆加侖的水,還創造18.5萬個就業機會。
根據此雙重紅利的論述,2019年我國舉辦「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以因應APEC區域糧食安全及氣候變遷」專家會議,會議結果被納入2019年智利APEC第5屆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宣言中。
我國為「引領經濟體」
其實,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的議題為2010 年在日本新潟召開第一屆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發布「APEC糧食安全新潟行動計畫」中,我國所認領之重要項目。
為此,我國於2013年提出「APEC強化公私部門夥伴關係降低供應鏈之糧食損失」的多年期計畫,廣獲APEC同意資助。此後,降低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計畫便成為我國參與APEC糧食安全議題的重點工作之一。
歷次的APEC糧食安全部長會議均強調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的重要性。2021年APEC通過「APEC 邁向2030糧食安全路徑圖」,其中第17e項特別註明,透過能力建構或辦理研討會以協助各經濟體能力建構與分享最佳範例,以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SDG 12.3之目標:「於2030年前,在零售和消費者層面的人均全球糧食浪費減半,並降低生產與供應端的糧食損失,包括收穫後損失」。
我國並獲APEC經濟體推薦為第17e項「引領經濟體」。今(2024)年APEC主辦國祕魯特將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列為三大優先議題之一,值得我們重視,與APEC各會員經濟體齊心協力,再接再厲,共同來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