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政策 須「與民更始」

姜保真 / 作家,前興大教授 2024/04/14 14:47 點閱 1777 次

正值政府換屆,農業實為台灣內政的沉疴舊疾,急需改弦更張:

首先是米糧收購:稻米佔台灣農地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稻田灌溉消耗生產性農業用水總量六成,而農水又佔全部水資源七成。近日多處水庫有見底之虞,原因是去年底降雨稍足,農政單位遂開放今年一期稻春耕,孰料跨年以來雨水短缺,立即捉襟見肘。

我國獨有公糧收購

稻田面積尾大不掉,在於我國獨有的公糧保價收購政策,是明顯違反WTO農業條款的補貼手段,日韓兩國均已取消。回朔起源是來自上世紀兩岸對峙,蔣介石總統意欲反攻大陸,為確保軍糧乃有鼓勵種稻之舉。時至今日,政府設定的戰備存糧為全民三個月食用量,但目前公倉及民間糧商儲存米穀早已超過一年份食量!過期陳穀只得廉價釋出做堆肥或飼料。

何況,看看烏克蘭:現代戰爭勝負關鍵不在於糧食供應,更在於敵我雙方的彈藥武器庫存吧!顯然,開放春耕是錯誤決策,因為我們並不缺糧。同時,我們理應不會缺水!

走出公糧收購的魔咒陰影,方能考慮如何處理大面積農地?近來,執政黨立委陳亭妃及陳明文分別代表所屬縣市陳情,要求暫緩實施《國土計畫法》,該法預定框列大面積土地為農地,且起碼十年不得檢討變更,限制都市發展及地主的土地收益。

「三補」的農業政策

正值花蓮大震後全台民眾陷入老屋不耐震的恐慌,而各縣市都更緩慢、停滯,又各級政府皆為尋覓社宅用地而煩惱。政府實應全面檢討至少六都加新竹縣市周邊的農地,有多少已是廢耕、休耕?理應適度釋出以解決「五缺」首要的「缺地」之苦。

1993時任省府農林廳長的邱茂英及1998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兩人均曾公開表示盤點約可釋出16萬公頃農地改作它用。時至廿一世紀,反而還要擴大框列更多農地?看看南部的光電板,魚電共生還是魚死電生?其實主政者心知肚明是不需要這麼多農地,保護農地為名,擴權為實?

我們的農業政策說穿了不過是各類補貼、補助、補救的「三補」政策,農業部十足就是福利部,且過度偏袒農民而非照顧全民福祉。每有天災農損,各級民代不是爭相邀請高官視察再爭取發錢?同黨民代也要比較誰先呼籲的、誰爭取的款項多!開支的都是全民納稅血汗錢。

與對岸應理性磋商

天災不可測、很難擋,造成農損是因為多是平面裸耕,難以抵抗天候變化及病蟲侵襲。其實許多蔬果類可以在溫室設施的環境耕作,甚至是垂直農場運作,一則保護作物降低天災病蟲侵襲,二則是可減少佔據土地面積,順勢釋出農地。

而論及兩岸貿易:ECFA項目中農產品產值佔比甚小,關鍵是因有此免稅優惠,誘使我方農民一窩蜂投入特定品項,如龍虎石斑幾乎全以外銷彼岸為主,一旦陸方禁止進口就是災鴻遍野,「班班有石斑」的補救措施也不了了之。

政府實應遴選意識形態較低的人主掌農政,方能與對岸理性磋商。然而,尷尬的是專業人士或老農立委等,偏綠傾獨者居多。看似無望突破兩岸敵視關卡。也許可由我方主動宣佈開放進口大陸蘋果以示善意?

幸福農業 願景何在 ?

此外,據傳近日台美貿易談判時,美方關切我國的農產品保護政策。由於基本原則是排拒進口農產品,遭逢緊急狀況時如禽流感,本土雞蛋產量有缺,農業部乃以「專案進口」獨攬大權,荒腔走板的後續結果已為全民共知。這樣的體制還不改變?

其實當年加入WTO,參與談判的先賢理應已知應放棄成為農業大國的幻夢,當時確也編列新台幣一千億元的「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明說用途之一是「調整產業結構」,但1964年農業普查,當時全台人口一千萬中約有半數是農民,到了2023年務農人口已降為約五十萬,前後未變的是均以小農為主體,調整了產業結構嗎?以養豬戶為例,我國平均每戶豢養頭數僅約八百餘頭,這樣的規模如何面對日益高漲的環保訴求?看看彰化縣有多少雞鴨養殖戶遭逢鄉民抗爭!賴清德的「幸福農業」願景何在?

小農體制已難以存續、補貼灑幣政策該停了、兩岸農產貿易要恢復、大幅開放農產品進口、農地適度釋出吧!請展現與民更始的決心。

註:與民更始,指重新開始,即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採取某些重大措施。後比喻改革舊狀。語出《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漢書•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