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偷竊面面觀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4/04/07 15:03 點閱 2332 次
學術與商業上,「偷」是極為常見的爭議。值得申論的是,有些所謂被偷的東西,只是一些概念而已。(photo by Unsplash)
學術與商業上,「偷」是極為常見的爭議。值得申論的是,有些所謂被偷的東西,只是一些概念而已。(photo by Unsplash)

曾有一位作家說,他看了許多影劇,發現最常見的關鍵因素是「偷聽」。偷聽或許無意,或許刻意,但必須有「偷聽」,劇情才會轉折,才會知道表象都是假的,真相不是如此,故事才有繼續演下去的基礎。

偷聽與偷窺的電影

與「偷聽」同樣關鍵,但效應更強的則是「偷窺」。偷窺有時也包括偷聽,但眼睛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拍照或攝影存證,引發的震盪當然就更猛烈了。

現實中,「小偷」大都是卑劣之徒,但在戲劇中,小偷常被神化,劇情安排盜取某些密件或寶物的鬥智過程,讓人看了很過癮。小偷為何會在電影中「翻身」,原因可能是,如此可以讓人獲得終於能打敗坐擁大批「不義之財」的官員或富豪的滿足感。

有些戲劇被盜的是黑道,偷了也道德無虧,有些則是白道,卻是利用制度對民眾「公然行搶」,民眾也無可奈何,就只能從戲劇中,讓憤懣情緒獲得把它們「搶回來」的宣洩管道了。

論文小偷

稍早前發生了好幾起「偷論文」事件。一般來說,論文的結構包括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討論等等幾個段落,其中材料與方法及結果,是自己的研究內容,可以大方述說,但在前言與結論,通常會有別人的見解或發現,必須註明出處,才不會有抄襲問題。但若連方法與材料都是別人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論文小偷了。

學術與商業上,「偷」是極為常見的爭議。值得申論的是,有些所謂被偷的東西,只是一些概念而已。但概念經過驗證到獲得具體成果,有時是一場艱辛的過程,首先發想的人,發現自己的概念被拿去使用,對比驗證付出的心力,「原創者」能主張多少權益,需要洽商,無法只用簡單的「偷」就否認一切。

誰抄襲誰?

再者,一個主題的範圍可能很廣,主題的指導教授必須就不同面向,設定不同目標,接續的研究就能成就為不一樣的論文。但若目標未設定清楚,導致材料與方法十分接近,再由不同被指導的研究生處理,論文的重疊性當然高,學術倫理委員會也只能依據論文發表的先後順序,判定後者「抄襲」前者,後者也無從「喊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