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讓我學習的事

方儉 /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2024/03/24 11:17 點閱 1348 次
如果怕失敗,或不容許失敗,就永遠不會有FMEA。(網路截圖)
如果怕失敗,或不容許失敗,就永遠不會有FMEA。(網路截圖)

生病讓我更健康,失敗讓我學會很多事。

最近這幾年的工作經驗,很多人不能接受「失敗」,有一次我在討論App開發中的失敗事件,結果年輕人立刻抓狂,要求我收回「失敗」的說法。

把失敗當成恥辱?

我實在非常驚異這位年輕人的反應,這位素來品學兼優的工程師,把失敗當成了終身的恥辱嗎?為什麼失敗對他是這麼嚴重的事?甚至一反平時的謙恭有禮的態度。

失敗對我而言是家常便飯,如果有一天沒有失敗的事,我會難以相信,或許我再打幾個字,就會有個錯別字…

阿凡達導演詹姆士.卡麥隆講到他嘗試用3D攝影來拍攝阿凡達時,他強調:Failure is an option, but fear is not。失敗是可能的,但不能害怕。

失敗,但不害怕

我在進行汽車業供應鏈產品實現的「APQP」時,最重要的開始工作就是收集過去所有產品設計失敗的資訊,構成 「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Product 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把過去產品設計失效的內容都展開,找到失效的嚴重性、發生頻率,和預防或預測性,構成風險優先順序數。

如果怕失敗,或不容許失敗,就永遠不會有FMEA。我們就不可能從過去的失敗中找到預防、預測和緊急應變的措施,只能坐以待斃。

不容許失敗,在兩岸的清零政策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所謂「疫情」期間,我不敢寫「失效模式與後果分析」這種風險管理的事,因為我深刻了解我們的民族性,在那風口上,上下一心防疫,任何「長病毒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言論,都會受到不理性的攻擊。或許今天也是如此。

找出失效模式

我談到我生病,是在找出我的「失效模式」,作為日後生活與工作步調節奏的改進,畢竟我是相信人會老化、會生病、會死亡的,我並不擔心這些失敗,我可能明天又生病了,往後我一定還會生病;相對的,恐懼老、病、死,不會是我的選項。

我發現許多朋友很害怕生病,覺得生病就是健康的失敗,做人的失敗?不能失敗,就不能生病。

我的看法是:病毒是目前地球所有生物的祖先,也算是活化石,這種簡單會複製的RNA或DNA分子,早在幾十億年前就出現了,它們才是地球的主人,我們想要清零它們,不是數典忘祖的事?

失敗,還是共存?

我們只能和病毒共存,經過它們一次次的洗禮(清洗),人類才能演化。人類可能被病毒清零,但不可能清零病毒。

所謂「疫情」其實是一直存在的,解封後,乃至於現在,可能病毒對我們侵襲更勝於昔,我們還要考慮再「封控」嗎?從我粗淺的免疫學基礎,我可以設想出封控期間的清消藥劑,固固可殺死一些新冠病毒,但也促進各種病毒的演化、生存、感染力。

我們和病毒的競爭,只有失敗,或是共存,而我只會從失敗中選擇共存的方式,我不能也不敢想去消滅病毒。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可以增強免疫力,免於病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