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煙小徑見瑰麗--粘碧華開創女使風華

簡秀枝 2024/03/07 10:23 點閱 1748 次
粘碧華認為,「傳統刺繡是相當精美的工藝,最精緻的刺繡,存在於服裝制度的『章補』及『荷包』,兩樣物件需要近看,屬於掌心型,讓觀者可以拿起來研究、端詳與比較」。(作者提供)
粘碧華認為,「傳統刺繡是相當精美的工藝,最精緻的刺繡,存在於服裝制度的『章補』及『荷包』,兩樣物件需要近看,屬於掌心型,讓觀者可以拿起來研究、端詳與比較」。(作者提供)

走一條人煙稀少的小路,做一件無人能做的大事,傑出女使粘碧華(1947-)做到了!
粘碧華是台灣國家工藝成就奬成立17年以來,首位得獎的女性工藝家,而且更可貴的是,她是家庭主婦出身,靠著孜矻精進自我的,爬到兼具傳統與當代的工藝頂峯。

攀登工藝頂峯

有過失婚的徬徨,單親母親的挫折,粘碧華重拾童年記憶,母親移民海外前留給她的針線盒,成為她編織重生夢想的出發點,果然有著濃濃母愛的針線情,讓她走在人煙稀少的小路上,不再感覺孤獨,老天疼憨人,她針繡古今,在傳承與創新中,扎實走出瑰麗新路,成為累積台灣文化內容的永續力量。

刺繡就是粘碧華的生活全部,她用刺繡做筆記,用刺繡紀錄她的生活,她的情緒!寄情於刺繡的粘碧華,因為刺繡,豐厚的歷史知識與技法 ,深入她的肌理與血液,成為她的DNA,刺繡豐富了她的內在,滋養她的心靈,提升了她的题靈魂,以一種奇妙又愉悅的方式, 讓她以心去周遊世界。

巨匠般精鍊

倫敦大學名譽教授朴英淑 (Youngsook Pak))盛讚粘碧華是位非凡獨特、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她的藝術作品不但獨一無二、萬分優雅,又如巨匠般精鍊」。

朴英淑尤其驚嘆於她在織繡藝術所動用技術之廣,拚縫、刺繡、嵌花、編織、印染、剪紙、彩繪..…等跨域技術,無不嫻熟,交叉運用自如,並將剪裁的各種布料拼貼於薄如蟬翼的底布上,「通曉每種技巧本身都是一種成就,而她的天才在於能將所有技巧整合起來」。

早在2018年粘碧華曾舉辦她的刺繡結合珠寶設計,舉行成果發表會並安排走秀,12位藝文姐妹為活動充當模特兒,大家歡喜一場。上(2)月29日,該批模特兒姐妹,齊聚典藏長安咖啡店5樓,大家喜孜孜為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的粘碧華合體,大家與有榮焉。

以針線繡古今

粘碧華一身素雅,黑灰衣衫,設計感十足,金色花飾別針,更收畫龍點睛之效,滿滿的文化熟女氣質,獎項的肯定,讓她更雍容自信。
今年77歲的粘碧華微笑以對,得獎,她很意外,雖然超過半世紀,以針線繡古今,無怨無悔,做的也是不起風波的革命,尤其成為首位女性獲獎藝師,她更不敢當,但能夠把幾乎被遺忘的傳統藝術找回來,賦予當代新價值,並與更多人結緣,讓她覺得很窩心,功不唐捐。

廣作推廣,更常民化與普及化,是她的最大心願,也將持續努力,粘碧華堅定語氣,依舊肩負著使命感,不惜上山下海,出國遠飛,到異國偏鄉,像傳教士般,以刺繡藝術佈施,讓藝術大愛生根。

提起粘碧華,大家對她眼前的圓融熟女,化婚姻危機為轉機,重生轉型,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把事情越做越好,最後悠遊在古今、中外、專業與常民、學術與應用之間,少人能企及,令人肅然起敬。

失婚走向刺繡天地

粘碧華前夫是羅青(本名羅青哲,1948-),臺灣現代詩人及書畫家,在新詩與繪畫方面享有很高的聲譽。同時,她還有位在影劇圈同樣享有高知名度的小姑,叫羅霈穎(原名羅璧玲;1960-2020),名人家庭,身為2個男孩的專職家庭主婦,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壓力,當她放棄婚姻,走向她的刺繡天地,整個精氣神,也為之脫胎換骨。

回首前塵,粘碧華的大半生,形塑女性自尊與價值典範,發人深省。
原生家庭的重要,母愛的臍帶,是面對橫逆的力量泉源,粘碧華婚後,在家帶小孩,她重拾母親留給她的針線盒與車繡畫,在五彩續紛的棉線中,彷彿觸動了她對手工藝的熱情,同時因睹物思親,與母親的精神同在,不但不再覺得自己孤獨與絕望,童年記憶,點燃旺盛爐火,讓她感受到母愛的力量,源源不絕,汨汨長流。

走出瑰麗自信第二人生

當夫妻情感不再,分手道別時,沒有惡臉相向,還要感謝 對方,讓自己可以重生自在。
粘碧華小心翼翼,心平氣和,微笑道別,回頭才放手發展自我,果然心隨針尖前行,粘碧華走出瑰麗自信第二人生。

打從全職育兒時期開始,練就了粘碧華在零碎時間中,成長自我,她大量閱讀,舉凡大量古今中外有關刺繡、首飾及服飾的專書,以及出土文物的報導,並進而創作刺繡首飾及刺繡畫作,也嘗試書寫專業論述。

用時間換空間,隨著孩子的成長茁壯遠飛,讓她破繭而出,海闊天空,落實夢想。求學、創業,精耕細作,但她沒有遣忘自己是好媽媽的角色,始終以兩個兒子為榮。
大兒子曾在芝加哥學歷史、藝術,目前從事翻譯工作。小兒子學圖像設計,自由創業,學成都回到台灣,粘碧華很享受常有兒子接送與相伴。

婚姻不是女人全部,失婚也不是世界末日,粘碧華可以離開婚姻,但緊緊擁抱兩個壯丁兒子,在孩子面前,她要讓自己活得更好、更精彩,是她永遠的信念與動力!

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也是她不同於一般藝師之處。粘碧華 自1971年畢業於靜宜女子大學英語文學系,1989至1990年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專攻金工首飾設計,1996年49歲的她,再到英國諾丁漢傳德大學織品服裝系,獲得碩士學位,從1989年到1998年:任教於輔仁大學及實踐大學織品服裝系。

打開了國際視野

總之,粘碧華在刺繡之路上,雖然絕大部分時間,都是靠摸索自學,拜師國寶級藝術家陳嗣雪,學習亂針繡,是敲開藝術大門的關鍵。
她的師承時間不長,但陳嗣雪一再強調的 「美學」,讓粘碧華終生受用,美學,成為她刺繡的大方向、大傳承,之後展現富含後現代美學的各類刺繡藝術創作。

粘碧華毅然留學歐洲,期間,完全打開了國際視野,眼睛所見皆是古文明產物,她如置身寶庫般欣喜,如海綿般不斷吸收、轉化,更進耐深入研究歐洲、中亞、印度、埃及……….等古文明區域的刺繡藝術史及各式技法,特別是在中世紀前後,歷經十字軍東征、大航海時代的移民遷徙,輾轉將原居地的刺繡針法與圖案在異地傳播與發展」皆讓她如發現新大陸般驚嘆。

在留英期間,榮獲1990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金屬絲設計首獎,那是粘碧華老師首次在國際上嶄露頭角;1992年再獲第一屆「民族工藝獎」佳作。精通古今中外刺繡技法的粘碧華,融合古典與現代,結合多種素材及文化元素的鮮明特色,讓她成為備受矚目的刺繡首飾工藝家,並逐步邁向刺繡藝術名家。在陌生的異國環境中,她就像張海綿拚命地吸收歐洲文化。

獨特的手繡針法

1990年代,她自創的「刺繡首飾」,在當時是相當獨特的存在,那是她事研中國服裝制度後轉化而來的想法,他認為,傳統刺繡是相當精美的工藝,最精緻的刺繡,存在於服裝制度的『章補』及『荷包』,兩樣物件需要近看,屬於掌心型,讓觀者可以拿起來研究、端詳與比較」。

因此,她持續發掘並彰顯傳統各類獨特的手繡針法,從玉器上的紋飾、銅鼎上的圖案、花卉、風景或民間故事來源汲取靈感,經過翻譯重組,創作出一件件造型新穎、設色優雅的現代刺繡首飾。

粘碧華曾經營「鐵網珊瑚」珠寶首飾公司,「鐵網珊瑚」 指的是以鐵網置海取珊瑚,有蒐羅珍奇與網羅人才之意,是她取自明朝朱存理著作的書名,內容與書畫收藏有關。繼續她個人的刺繡藝術創作外,更努力爭取展覽的機會,粘碧華以技術應用為經,學術研究與論述為緯,經緯互濟,開啟刺繡未來,而且讓宮廷瑰麗引路,輔以常民盎然活力,最後傳統與當代合體,聖俗同框,淵遠流長。

縮小刺繡面積

在創作方面,她由剪紙而刺繡,由刺繡而裱褙,再到織物、結飾,然後由結飾再躍向金工的學習與研究,最後,在創作上專注匯渠首飾設計與墨彩刺繡,看似兩條平行的藝術創作雙線道,卻是相輔又相成。

她的創新技藝,源自於研究及解構東西方歷史資料,將刺繡與其他工法與複合媒材結合,以傳統技藝工法原創出新形式且多元的藝術創作。饒富生活化、實驗化的「後現代美學」風格作品,將刺繡與當代文化、思潮、事件結合,創作出許多細膩又深刻的作品,正是她對這個社會與時代所表達的情懷與反思。

刺繡首飾在粘碧華的改良中,縮短了製作的時間。她深深體會到,生活在工業時代的人們,應該發展出一套能夠適應社會變遷的藝術。因此,她最先嘗試了 「縮小刺繡面積,務求傳承精美」的實驗小作品,期待縮短工時的小繡件既能傳承傳統、一窺刺繡之美,還具有能夠日常配戴的實用性,為傳統刺繡開闢出「刺繡首飾」的新路徑。

在粘碧華內心深處,泛著悲憫同情,針尖何嘗不帶有血和淚,大至朝代更替,小至感情革命,刺繡隨之無役不與,誰人可以小覷。惟求天下太平,人間無有衝突與戰爭,心隨針尖愉悅前行,在無爭、無恨、無不平、無雜念的心意下,將世上所有純真的針法,平和地繡製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