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先生講故事424》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色

王建煊 2023/12/28 16:18 點閱 2575 次
愛子如命的父母們,千萬不要按自己的好惡為孩子規劃一切。孩子是上帝所賜,要按著上帝給的恩賜發展,才會有榮耀神的成就,否則都是揠苗助長。(網路截圖)
愛子如命的父母們,千萬不要按自己的好惡為孩子規劃一切。孩子是上帝所賜,要按著上帝給的恩賜發展,才會有榮耀神的成就,否則都是揠苗助長。(網路截圖)

有個國三女孩,鋼琴彈得好,小提琴拉得好,還會吹笛子,圖也畫得不錯。媽媽經常向人介紹她這個多才多藝的女兒。有次女孩在彈琴,我讚美她琴彈得真好,問她:「將來要不要成為鋼琴家?」她搖搖頭説:「不要。」我又問她: 「天天彈琴會不會很累?」她點頭説: 「會。」我又問:「彈琴快樂嗎?」她搖頭,表示不快樂。我説:「那你為什麼要學琴呢?」她説:「是媽媽要我學的。」孩子多才多藝,快樂的是媽媽,不是孩子?

父母快樂孩子辛苦

讓孩子學許多才藝,要花不少錢,還要接送,十分辛苦,但為了孩子,再辛苦也值得。值得什麼?孩子並不快樂。除少數孩子會走向音樂之路,多數孩子在日後升學壓力下,鋼琴、小提琴等,大多束之高閣。父母是基於什麼樣偉大的理由,讓孩子的童年這麼辛苦呢?恐怕有不少父母,是在不自覺中,滿足自己的虛榮,也有家長一味趕時髦,美其名説,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猶太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0.3% 諾貝爾獎得主卻占30%。猶太人教孩子的方式,值得我們參考。一位猶太媽媽説,看到台灣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學各項才藝,甚至要求孩子練芭蕾舞,真是不可思議,她說: 「我們猶大人從來不要求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的,讓孩子自由發展。」

孩子不是比賽工具

父母希望孩子多才多藝,原因之—是父母愛比較的心理。別人的孩子學鋼琴,我的孩子當然不能少,起碼也要學個小提琴。你的孩子名列前茅,我的孩子當然得是前三名。父母在孩子進幼稚園時,就已經為他們立下將來要念一流大學,成為博士、科學家,或為他們成就偉大事業預先作規劃。

猶太父母説,我們從來不拿孩子做為比賽工具,也不在乎孩子成績比別人差,一切順其自然。上帝造人,每個人都不相同,每個人都有不同恩賜,做父母的只希望這種不同的恩賜,能在孩子身上發揚出來。所以猶大人父母經常尋找孩子有何與眾不同之處。諾貝爾獎的得主,其實就是把上帝給他們的「特別之處」發揚光大而已。嚴格說,每個孩子都是諾貝爾奬的候選人,理由不是他們比別人好,而是他們有特別之處。

父母如果一天到晚陰魂不散的盯著孩子,稍有與父母想法不—致,就立刻導正方向,—有不足,立刻補強,孩子的發展被局限在父母的想法中,父母既然沒有得諾貝爾奬,孩子在同樣的思維框框中成長,當然也得不了諾貝爾奬。

與眾不同的恩賜

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的父親是音樂家,希望兒子學醫,刻意安排他進入比薩大學醫學院。但上帝給他的恩賜不是當醫生,而是成為天文及物理學家。他利用自製的望遠鏡,證實天文學家哥白尼「日心説」的正確性。伽利略若照著父親的安排,他來自上帝與眾不同的恩賜就無法發揮,歷史上就不會留下伽利略這個名字了。

愛子如命的父母們,千萬不要按自己的好惡為孩子規劃一切。孩子是上帝所賜,要按著上帝給的恩賜發展,才會有榮耀神的成就,否則都是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