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切膚之愛 李石樵描繪蘭大衛事蹟

簡秀枝 2023/12/03 11:44 點閱 1666 次
「割膚之愛」 1956年 李石樵。(網路截圖)
「割膚之愛」 1956年 李石樵。(網路截圖)

《割膚之愛》是台灣前輩藝術家李石樵(1908-1995)創作於1956年的作品,背後饒富高貴情操,感人肺腑。
那是發生在1928年6月的故事,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移植太座連瑪玉皮膚,挽救13歲窮病童周金耀(1916-1985),寫下醫病無國界,大愛留人間,成為典範。

孩童傷口化膿改染

根據網路資料,原來原籍彰化縣伸港鄉的男童周金耀,出世甫4個月時,父母因貧窮無力撫養,過繼給同鄉的農民周益,作為養子。

1928年,12歲的周金耀,就讀於埤子公學校5年級,有一天,因不小心被石頭絆倒,跌傷右膝蓋關節部份,傷勢最初不甚嚴重,僅僅是破皮擦傷,隔天周金耀仍然走了4公里的路去上學。但是4、5天之後,傷口不幸遭到感染,漸漸浮腫化膿。

由於當時的衛生保健觀念並不普及,養父周益遵從秘方,以髮油和草藥為他敷療;沒想到傷口反而腫漲得更嚴重,慌亂的周家,到處求神問卜,還請來道士施法。

經人指點,周益抱著無限的希望,趕到了彰化基督教醫院求助蘭大衛醫生,方知蘭大衛全家正在煙台避暑,尚未回返,於是先由醫護人員烈以利,初步為他處理傷口,迅速準備了一桶消毒水(Lysol),將周金耀的傷腿泡在藥水裡頭。同年9月,蘭大衛醫生返回彰化,接手治療周金耀的病況。


”AA”
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網站。(作者提供)

獻愛心割膚救命

基督之愛相隨,蘭大衛太太連瑪玉,經常陪伴照護病童周金耀,在那段療養期間,連瑪玉每天都去探視周金耀,為他導讀聖經,偶爾也教他頌唱詩歌、編織毛線,減輕長期住院的痛苦,不幸的是,周金耀的傷口,因為潰爛部位加大,恐併發骨膜骨髓炎,恐怕得截肢,才能保命。

悲天憫人的連瑪玉,立即興起新念頭: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是因為愛護世人,祂甘心為人流血捨命,後生晚輩的我們,無以回報。連瑪玉當時說,假使割下她的皮膚,縫在周金耀身上,有助於治癒傷口,連瑪玉嚴肅表達願意被割肉意願,同時懇求蘭大衛醫生即時動手術救人。

手術當天,全院氣氛緊張,擔任主刀的蘭大衛醫生,肩負的任務是:全台史上第一例的皮膚移植手術,而躺在手術台上的人,正是蘭大衛本人的枕邊人,他最親愛的妻子!


”AA”

救人故事永流傳

周金耀長大後,曾回憶起當天的景況,手術時因麻醉藥力不足,他忽然從昏睡中醒來,並且親眼瞥見蘭大衛醫生,正在切割蘭媽媽腿上的皮肉,他如同電擊般的驚駭,震觸了他的全身,原來!蘭媽媽說要割皮膚補在他的身上,竟然都是真的,讓他把大恩大德,烙印銘記在心底。

當回顧彰化基督教醫院百年歷史,那一則切膚救人的往事,感動了無數的民眾,至今仍然流傳。周金耀牧師深受蘭大衛夫婦的照護,感念之餘,獻身教會,在他佈道宣教的陳述中,彰化基督教醫院「切膚之愛」的故事,也成為榮耀上帝的最佳見證。

事後蘭大衛夫婦不再提及當年往事,直到周金耀牧師,在一次佈道大會分享切膚之愛的事蹟,才開始在醫界與坊間流傳。

李石樵畫下見證故事

一位仁慈的醫生,親自動手術割自己妻子的腿部皮膚,救治垂危病重的異國窮家兒童,「切膚之愛」已成為醫界的典範。

1956年,杜聰明教授擔任高醫醫學院院長,追憶起28年前的深刻往事,仍然感佩不已,特別邀請藝術家李石樵,創作《割膚之愛》,紀念蘭大衞百歲冥誕的獻禮,也期許高醫人不忘行醫濟世的初心。

11月28日南下彰化,拜訪精神科名醫吳澄第私宅,欣賞他的豐富收藏,也獲得他的許多贈書,返回台北後,在「蘭大弼紀念特刋」,認識了當時那對滿滿大愛的醫學前輩蘭大衞家族,雖然蘭大衛離世已66年,依舊對蘭大衞感佩至極,尤其蘭大衛與蘭大弼,父子同心,遺留大愛在人間,彌足珍貴。

吳澄第提及,他在念高醫時,受到最大的啟發,就是杜聰明院長在蘭大衞百歲忌日的前夕,邀請台灣前輩藝術家李石樵創作《割膚之愛》,強調仁愛精神,至今仍是他行醫數十年,持續秉持的善念所在。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