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13日在澳洲演講時曾表示,為因應中國擴大海洋行動,日本應加入「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此一安全保障框架,形成「日澳英美四方安全夥伴關係」(JAUKUS)。
日澳英美四方夥伴
對此提議,日本官方尚未表態,澳、美、英三方也紋風未動。看來還要等這幾天舊金山的APEC會議,各國領袖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談後才會有進一步動作,或繼續採取觀望態度。
澳洲原為「化外之地」,歷史上唯一被日本入侵過一次,即是1942年的2月19日,日本航空母艦轟炸澳洲的達爾文港。在那之前,2月15日,英國駐新加坡指揮官向日本投降,十萬名英兵被俘,其中包含二千多名三週前才抵達新加坡、不明所以的澳洲兵。
對照八十年前二次大戰時期日本對於澳洲的「侵略」,麻生太郎的提議讓人有啼笑皆非、今夕何夕之慨,但也充分反映中國於西太平洋崛起後,對日本造成的焦慮,也讓人更進一步深思澳洲在新的地緣態勢的地位。
亞太的民主鑽石
日本與澳洲結盟的倡議最早發想來自2006年,當安倍晉三第一次當選日本首相之時,他的外交政策提到要以美日澳印四國建立「民主鑽石」(Democratic Diamond) 同盟,藉以沿著印度洋─太平洋邊緣建立起一個「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2007年日、澳、美、印、星加坡首度在南海聯合軍演,引來中國強力抗議;2008年澳洲選出號稱「最懂中國」的工黨領袖陸克文(Kevin Rudd)為總理,澳洲從澳英美同盟中明顯退卻。但他的繼任者工黨吉拉德(Julia Gillard)女總理於2013年在其國防白皮書上首度提出「印太戰略」,提出的時間點還比當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早上好幾個月,彰顯了澳洲作為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兩洋國家」的重要戰略地位。
夾在中美之間
美國川普總統在2017年十一月於亞太經合會(APEC)亦提出印太經濟戰略,後來中美經濟戰開打,美國增添了區域安全與國防外交等元素進入印太戰略,到了2020年初,美國的印太戰略才完成定型,而夾處於其中關鍵位置的澳洲也面臨「親美」或「融中」的辯論。
曾任國防部副部長的懷特(Hugh White)認為澳洲應該更加「亞洲化」,積極利用西太平洋崛起的經濟紅利;另方面,也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的狄布(Paul Dibb)則認為澳洲應該與美國積極合作,對於中國破壞現狀的作為強力回應,公開主張當台海有事時澳洲應積極介入,與美國共同捍衛亞太民主自由。
總體而言,十五年來澳洲徘徊於「親美」與「和中」、「軍事封鎖」與「經濟連結」取捨拿捏的徘徊之中。
日、印、澳影響甚鉅
出版於2020年的《印太競逐》(Contest for The Indo-Pacific)英文版是一本相當即時的總整理,中文版的出版非常迅捷,當年9月初版一刷,由商周出版。該書作者梅卡爾夫(Rory Medcalf)為國立澳洲大學教授,兼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澳洲駐印度、日本外交官員。全書共分十章,414頁,歷時七年寫成,細述印太地緣政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書的封面以紅色圓圈標誌了印太區域中的相關國家,圓圈分為大、中、小三種,有趣的是,臺灣被放在中與小之間,獨具一格。所謂大國指的是美、中兩大強權國,正是區域緊張的最主要根源。中型國家有三,分別為日本、印度與澳洲,而臺灣緊居其次,影響力仍在所有其他南海周邊/中南半島國家之上。
不應落入中美二元
本書的英文附標為:「Why China Won’t Map the Future」,表明本書作者認為美國誇大了中國威脅,而澳洲應該加強融入亞洲,共創亞太印的經濟榮景,應致力營造出以區域利益為核心的「權力合奏」(Concerts of Powers),中型國家則扮演關鍵角色,不應淪為大國的扈從或工具。換言之,不應墮入「偽二元」,亦即「中美二元爭霸」的心理陷阱。
印太地區幅員廣大,機會多元,「中等實力國家」團結起來就會影響本地區的實力均衡。這種中等國家結盟與介入也是必要的,目的在於應付專橫的中國,也牽制難以預測的美國。
沖淡軍事衝突可能
該書封面雖然圖像化地將印太國家畫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球體,但作者說「國家不是撞球」(第180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碰撞必須是柔性的。「權力合奏」的過程要通過「雙邊、多邊」協商,尤其是「實用的多邊主義元素」來達成,各國間有多種穿梭、多次會議,層級多樣,聯盟交錯,讓人眼花繚亂。
正因如此,才能沖淡軍事武力剛性衝突的可能,而牟取區域最大利益。在未來這場綿長多變的賽局中,作者相當看重中華民國臺灣,因為臺灣的成就和台海的和平,對於努力要建立一個穩定、繁榮與和平的印太地區的各方特別具有典範與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