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中國經濟為何停滯?

李沃牆 2023/11/15 11:01 點閱 3919 次
中國經濟將先蹲後跳。(中央社)
中國經濟將先蹲後跳。(中央社)

解讀經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面向,但若把經濟問題泛政治化,站在有「色」的立場平視,難免失之偏頗,且無異於「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君不見,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或媒體,常以「中國經濟崩潰」、「中國經濟是定時炸彈」、「走向日本失落十年」、「房地產的雷曼時刻來了」等聳人聽聞字眼。有趣的是,國內「反中」的人士也跟著唱和。然而,這麼多年來,中國大陸(以下稱大陸)經濟有沒有崩潰?反之,兩岸一衣帶水,大陸經濟若崩潰,台灣經濟還有希望?

從改革開放談起

大陸在「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大刀闊斧下,開始實施的一系列以經濟為主的改革措施,如設立四大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展現出不俗的經濟成績。歷經30年的二位數高速經濟成長奇蹟後,後又經過近10年的新常態發展,如今徘徊在遲緩與成長的十字路口。若由經濟發展歷史觀,應以平常心看待。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自1953年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長期規劃,每五年規劃一次,每次規劃五年期,簡稱「五年計劃」;而在2006年起改稱為「五年規劃」,意謂著大陸經濟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或謂「中國式的現代社會主義」,最新的「十四五」規劃則自2021-2025年。

衡諸歷次五年計劃或規劃,皆有不同的經濟遠景目標,在有序的進程下,也逐一達成。最新的「十四五」規劃開宗明義提及了「2035年遠景目標」,具體來說是到了2035年,大陸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

經濟停滯其來有自

近幾年在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Covid-19)、能源短缺、地緣政治去風險化、供應鏈去中化和人口結構改變影響,大陸經濟復甦乏力。尤其,房地產在過去一直是支撐大陸經濟的重要引擎,其對GDP貢獻約20%、對財政收入貢獻40%、並占約20%的社融存量,構成約60%的家庭資產等。

2021年「恆大事件」後引發骨牌效應,不僅房市債務危機蔓延,房地產更是一蹶不振。由於房地產產業鏈甚廣,進而波及就業、消費及投資,造成經濟成長停滯。
今年8月中,恆大地產引爆違約、民營房企巨頭碧桂園也爆雷,就連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中植集團,竟也傳出巨額債務違約。因而,房地產「雷曼時刻」甚囂塵上。

其實,從另一角度看,歷經房地產風暴後,不僅讓炒高的不合理房價回歸基本面,也藉此打擊不法的炒房投機業者,促進房地產健全發展,不也是好事一樁?更何況,大陸官方已端出相關救房市政策,如人行強調要優化房市信貸政策,絕對會避免房地產硬著陸。當然,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機率也就降低了。

經濟轉型陣痛期

大陸政府也深知,經濟要恢復以往動能,必須要加速轉型。因此,以房地產做為經濟成長引擎,以重工業及出口業為重心的時代將成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太陽能、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正逐步成為支撐大陸出口的主要動能。

此外,綠色經濟、碳經濟及數位經濟將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據統計,大陸數位經濟規模已達50兆,僅次美國。而且,此規模占GDP比重已提升到41.5%,預估在5年內可望提高至50%,換言之,大陸的新一輪的經濟成長引擎已發動,而轉型期長短則是復甦關鍵,債務化解也需時間,但嚴冬過盡將綻放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