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個古老的哲理,大家都耳熟能詳。
受教育就是學釣魚的方法。窮人只要受到良好教育,窮國家只要發展教育,就能國富民強!從前我家很窮,常窮到米缸無米,媽媽要向鄰居借米,每次只能用手帕包一點米回來。
教育使窮人翻身
到台灣後,軍公教人員有實物配給,終於可填飽肚皮了。等到我大學畢業,考進海關工作,我們家境一下子由窮困變成小康。可見教育是窮人翻身的不二法門。
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些走火入魔,家長及學校對孩子求知,在方式上都是採取直接給魚吃,而不是教孩子如何釣魚。我們如果將知識比喻成魚,就容易懂這道理。孩子回家告訴父母,今天他在學校跟老師學到五項知識,也就是從老師那裡拿到五條魚。
父母鼓勵孩子要多拿一點魚回來,老師也抓緊時間,盡可能給學生更多的魚,這就是所謂填鴨式教育。孩子並未學到如何去取得知識,亦即如何去釣魚。
應重啟發式教育
做父母的要教導、啟發孩子取得知識的方法,方法熟練後,孩子就能學到豐富的知識。我們告訴孩子,樹上有很多好吃的果子,但如何吃到果子,要自己想辦法。父母及老師不是忙著摘樹上的果子,塞給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用梯子爬樹,或是用棍子把果實打下來。孩子學會想辦法,就能摘下果子來享用。
我從前利用星期六下午,在研究所教課,對學生的問題,我不會立即給他們答案,而是採反問的方式,讓他們動腦筋想一想,一步一步將答案找出來,例如:
以能源稅為例
生:老師,台灣應不應該課能源稅?
師:能源是什麼?
生:一般能源不外乎是指,油丶電等。
師:你為什麼想到這個間題?
生:報紙上看到的。
師:那你認為呢?
生:我覺得應該課稅,能源有限,應節省使用。
師:課能源稅就能節省能源嗎?
生:以價制量,應該會有用。
師:會不會導致物價上漲?
生:應該會,但大家必須忍受。
師:老百姓反對怎麼辦?
生:一定範圍內的用油丶用電不課能源税,或是給與補助。
師:現在實質上有課能源稅嗎?
生:有,例如對油品有課貨物税。
師:那不是重複課稅了嗎?
生:可以考慮取消油品貨物稅,併入能源稅。
師:靠能源税可以增加很多稅收嗎?
生:應該可以,因為到處都會用到能源。
師:從稅收中提撥一部分,鼓勵發展節約能源的技術,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是不是更好?
生:那當然更好。
教導取得知識之法
經過這樣的討論,是否要課能源税,由學生自己思考而得到答案。而在找到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學到了更多。這種教導模式是啟發式的,不是填鴨式的。當然上面只是舉例,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辯論,會啟發更深刻的思考。而這些魚、果子,都是他們自己拿到的,不是老師直接給他們的。
教導孩子取得知識的方法,遠比直接授予知識重要得多。父母平時與孩子討論問題時,就要用這種啟發式方法,並鼓勵孩子在學校要勇於跟老師和同學討論及思辨,但要注意禮貌,不可變成惡言相向,或成為意氣之爭。如果從小就能養成這種習慣,在日後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就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