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最近關注台灣國防安全。英國BBC報導指出,在美國巨大壓力下,政府正轉向「堡壘台灣」戰略,重點雖在陸軍部隊,但是裝備不足,訓練過時,服役像「夏令營」,無法打仗,另外,海空軍亦有待整軍,避戰才應是保護台灣安全的上策。
避戰才是最高原則
不止孫子兵法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AIT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最近特別提醒台灣政界:「避免戰爭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利害關係者與外交官的共同責任。」以國軍現有的實力,要想和中國大陸全球第三大軍力相抗衡,付出的代價將相當慘重,應可想像。
BBC說,台灣建軍長期以發展海軍、空軍軍力為優先,相對犧牲了陸軍,美國「堡壘台灣」戰略,要強化陸軍地面部隊,問題相當多,不少裝備停留在越戰時期,砲兵、裝甲兵或個人步槍兵器,裝備過時,機動力缺乏,軍隊指揮結構、戰術,已經半個世紀沒有更新,很多一線單位人力編現比只有60%,志願役兵力缺口相當大。
空軍換裝並不易
空軍戰鬥機仍以舊型的的幻象機2000、IDF、F16 A/B/ V,共142架。新型的66架F16 V交機遲延,要到2026年才到位,再與27架「勇鷹」高教機,以及F-5、T-34教練機搭配,完成「三階段二機種」換裝,空軍組織完成編制,預估至少要增加100名飛行員,台灣整整8年僅增加21名合格的戰鬥機飛行員,值得警惕。
訓練一名合格的F-16戰鬥機飛行員要5年,近年中國大陸戰機不再遵守雙方海峽中線默契,一再越線挑釁,我方戰鬥機飛行員窮於升空應對,連經驗傳承,訓練新手都沒有時間,再加上少子少,合格的飛行員招訓不易,未來空軍即使完成換裝,缺員的挑戰恐怕更麻煩。
台灣腹地太窄
長期以來,台灣的戰略思考是決戰於境外,希望在台灣海峽就阻卻中國大陸進犯本島,如今受制於美國強大的壓力,改變為「堡壘台灣」戰略,防守台灣的重要任務落到陸軍身上。BBC的報導說,俄烏戰爭給台灣最大的震撼教育,是砲兵成為戰場主力,且可以快速移動。
問題是,目前台灣陸軍裝甲或砲兵武力,裝備老舊,機動力不足,即使全國面換裝,面對台灣腹地狹小,幾乎已全面都市化,人口密度高,萬一發生陸地戰爭,人民死傷慘重,應可預見,而且水電力供應設備密集,極易造成斷水斷電,工業生產停止,交通運輸中斷,要想有烏克蘭長期抗戰的條件,幾乎不存在。
和平沒有輸家
國家不可一日没有國防,非常正確,最近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表示,一旦發生戰爭,台灣全島都將淪為戰場,副總統賴清德卻說,志願役是戰爭主力,義務役是後備兵力,兩人看法差距頗大,然而,「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如何維繫兩岸和平,未來總統大選不論那一個政黨執政,「和平」應該是全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