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個禮拜,十一月二十四日,總統候選人的登記即將截止,「藍白合」或「柯郭合」的配對成敗也即將水落石出。幾位國際媒體人早在今年四月就展開對談,做成紀錄,於今年七月初版了《2024不祇是選總統》,由玉山社印行出版,可做為讀者衡量候選人的參考。
選前的「選舉書」
每次總統選舉,坊間都會出現一些「選舉書」,例如,總統候選人的自傳或半自傳,不外乎「小時候在河邊看小魚力爭上游」之類的故事,夾雜一些經世濟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鋪陳。這種書的催票效應越來越低,幾次選舉下來,反倒是媒體記者的評點分析、偷窺曝私更有奇效。
手上這一本由國際媒體人對談整理的《2024不祇是選總統》倒是一個進化版的新生事物,頗具新意,與眾不同。
對談的記者有四人,其一是一對夫妻,先生菲爾•史密斯是臺灣女婿,擔任過路透社前亞洲金融、南亞、北亞總編輯,太太喬伊思是路透社駐臺灣及新加坡特派員,現為臉書粉專「孟買春秋」管理人;第三位矢板明夫是現役的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局長。第四位是「純純粹粹」的「臺灣人」李志德,曾任《聯合報》記者、《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記者、美國自由亞洲電台駐台記者、《端傳媒》總編輯、公視新聞部經理。
國際媒體人組合
相對於目前臺灣許多媒體立場極端化的狀態,這個國際媒體人組合看來「中立」許多,帶來更多從國際看臺灣選舉的視角,例如,許多臺灣媒體人在評論兩岸關係時會區分「中國人」與「中共」,台獨派與開明統派的區分往往在於他們對「中國人」與「中共」的區別程度,而菲爾•史密斯該門見山反對這種區分的意圖,他說:「比方說北韓,你今天有辦法把北韓政府和北韓人民分開來嗎?」
對照現在戰事方殷的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戰爭,你真得有辦法把「無辜的」巴勒斯坦居民和哈瑪斯組織分開嗎?不只政府與人民之間難以區分,競爭中的政黨也不可能涇渭分明,他引用當年年輕時仍在英國時的政治評論:「你無法在保守黨與工黨的政策之間放一張紙」,因為兩黨都有相互吸納,往中間走的部份。
一定的心理距離看臺灣
帶著一定的心理距離觀看臺灣,這些國際媒體人會把臺灣內部的一些分裂與差異看小,而將臺灣放在地緣政治中的角色放大。
以致於,對於2024總統選舉的選舉結果他們關心的似乎不是內政的治理良鬻,而是選舉結果在國際政治情勢中的瀑布效應(cascade effects);亦即,新總統的兩岸政策、親美和中(或反中)的拿捏在區域情勢中的放大效應更為關鍵。
這本書的關鍵詞是「新冷戰」,藉著探討新冷戰情勢下的臺灣、中國、香港、日本、美國,而將這次總統選舉的意義脈絡化;是藉著「選什麼樣的總統」這個話題,來深談新冷戰態勢下的中、美、臺、日,正所謂「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憑著他們職業性的長年觀察與關心,我們確實會看到一些有趣或十分尖銳的論述,例如矢板明夫認為「九二共識」就是國民黨的死穴,每次總統大選「只要民進黨一點死穴,馬上就半身不遂」;而民進黨也隱然放下了「法理台獨」的想望,轉而「務實」。
台灣的民主價值
臺灣除了台積電等護國神山作為「矽盾」之外,更須讓國際社會覺得願意支援維護是因為臺灣的民主法治與自由人權。幾位媒體人都強調臺灣要有「被利用的價值」,當然;最後還是歸結到臺灣在「第一島鏈」中的關鍵地位,乃至要不要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棋子。
我讀完這本書,增加了我對地緣政治的瞭解,但是,並沒有改變我這神聖一票將投給誰的原始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