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一代霸主「恐龍」的滅絕?原來是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全球75%的物種滅絕,但隕石實際引發的連鎖效應仍不明。科學家最近透過電腦模擬方式,確認了隕石撞擊揚起煙塵到大氣中,形成阻隔,使陽光無法穿透到地表,才造成大批植被死亡,並如骨牌般造成整體生態系崩潰。
滅絕說法眾說紛紜
《衛報》報導,科學家透過電腦模擬66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表,造成恐龍等大量生物死亡,更超過75%的物種滅絕。但滅絕的原因則仍眾說紛紜,包括隕石造成野火蔓延、後續引發的火山爆發,甚至是大量的硫磺毒氣。
例如科學家就認為,印度德干地區(Deccan)火山噴發才是主因,他們主張當時火山噴發造成大規模氣候變遷,導致白堊紀末期大量生物滅絕。後續遭到其他團隊反駁,火山噴發造成二氧化硫與碎片擋住陽光,最多造成日照減少5%,但這情況應該不會使恐龍滅絕。
此次有研究團隊更指出,基於對「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的研究來模擬當時的古氣候,研判撞擊產生的矽酸鹽塵埃與後續野火引發的煙塵,才是真正讓恐龍滅絕的殺手。
煙塵阻擋陽光
《自然雜誌》的研究指出,當時隕石撞擊對氣候造成的結果,仍沒有完整的論述,後續對生物造成的傷害更需要進一步研究。
布魯塞爾研究員塞內爾表示,當時隕石撞擊的地表由花崗岩與其他岩石組成,揚起的煙塵很有可能導致陽光無法穿透,地表的植被也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根據模擬,隕石撞擊後,揚起的矽酸鹽塵埃阻擋了陽光,地表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的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