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6〉以哈衝突可能的演變

魏國彥 2023/10/22 16:19 點閱 2622 次
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 2008年出版,本書的特點就是圖很多。(網路截圖)
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 2008年出版,本書的特點就是圖很多。(網路截圖)

位於以色列西南角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在10月7日清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以色列,以三千餘枚火箭轟擊,同時有二千五百名武裝份子突破加薩─以色列之間的圍牆,在平民社區屠殺,造成至少一千四百人死亡,並擄走數百名人質。

是誰先錯?

次日以色列國防軍展開報復性打擊,也對人口稠密的加薩走廊空襲,多日來已造成數千人傷亡。加薩走廊的戰火也已經向以色列北部擴散,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武裝份子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伊朗則警告聲稱,如果以色列發動對加薩的地面入侵,伊朗將進行干預;美國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也應聲駛往地中海東部,加強部署,管控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

網路上流傳著一些歷年來「以色列領土擴張圖」,指稱以色列才是入侵者,反駁的人則搬出更古老的地圖,乃至聖經的話語,俗世的地面戰爭儼然上升成為信仰的戰爭,歐洲各主要城市發出反恐警示,美國大學校園爆發學生衝突。遠在遙遠臺灣的我們,一時為之語塞,不知道應該譴責誰,支持誰?

主要因為我們對於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歷史糾結不太清楚,對於中東與伊斯蘭世界的形成缺乏理解。

東洋觀點

日本學者宮崎正勝長期從事世界史教育工作,發現學生們以及日本人普遍對於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洋史」與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洋史」都有一定的素養,而對於夾處於歐洲與東洋之間的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十分陌生,他因此寫了一本 《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 2008年出版),本書的特點就是圖很多,平均每兩三頁必有一圖;另一個特點就是把複雜的歷史整理有些像我們高中時期讀的參考書,我們高中時期讀的參考書,全書236頁,內容豐富,容易閱讀。如果帶著問題意識去讀,很容易就找到答案、抓到重點,符合上一期我在「書林打獵」專欄所提出的「左圖右史」的要求。

更巧妙的是,本書將兩者鎔鑄於一爐,我們一讀之下功力馬上增加一甲子,對於當下的中東危機產生歷史性的同情與結構性的洞見。

作者在序章中提綱挈領,以伊朗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為三大主軸,刻畫出中東歷史,前後分為六個時期:
(1)西元前3000-550年的古老文明並存時代;
(2)西元前550-公元651年的伊朗人霸權時代;
(3)公元632年至十一世紀的阿拉伯人霸權時代;
(4)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後半的土耳其人霸權時代;
(5)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中葉的歐洲各國霸權時代;
(6)第二次大戰之後至今的中東獨立與混亂時代。

以史為鑑

對於目前的以哈衝突,因為本書出版較早,毫無著墨,也就是說,哈瑪斯組織是近年的「新生事物」,但其淵源可在本書最後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世紀的劇烈變動」能找到根據與脈絡。

簡單說,事情源於1947年英國放棄了聯合國委任的巴勒斯坦統治權,為處理爛攤子,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由11個國家組成,其多數派提案將巴勒斯坦分割,創立分屬於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兩個國家。1947年11月29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以美國為首的多數派發揮影響力,最後33國贊成、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了委員會的提案。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發表獨立建國宣言,阿拉伯多國對此表示不滿,隨即向巴勒斯坦進攻,爆發了所謂「第一次中東戰爭」,在戰爭過程中,約旦將約旦河西岸納入約旦國土,埃及則佔據了加薩走廊,從那之後,整個中東地區紛爭不斷,戰火頻仍,中間夾雜了複雜的地緣戰略與石油爭奪,前後又爆發了三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蘇伊士運河紛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奪回約旦河西岸;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以阿戰爭,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以色列佔領埃及的西奈半島及加薩走廊。

以史為鑑,目前的以哈衝突有可能演變成第五次中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