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補貼只能治標 盼重振台灣豬肉雄風

醒報編輯部 2023/10/12 14:17 點閱 2561 次

秋節期間豬肉需求量大增,供不應求,政府補助進口豬肉,未料發生美豬洗產地改標成加拿大、英國出售,引發爭議,並重創本土養豬產業。如何改革國內落後的養豬產銷環境,建立品牌形象,擦亮招牌,重振過去享譽國際市場的台灣豬肉,是農業部的責任。

台灣豬肉曾享譽國際

20多年前,台灣養豬戶憑藉著高超的養殖技術,飼養出味美漂亮的豬肉,享譽國際,是日本人的最愛,全台養豬數每年曾經高達1200萬頭,產值886億元,外銷日本近600億元,當時半導體產業尚未崛起,是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無奈1997年3月19日口蹄疫爆發,重創養豬產業。

口蹄疫是畜牧業重大疾病,迄2020年6月,全部消滅,台灣正式成為非疫區,但是養豬戶從1萬多戶,蛻減至6609戶,養豬量年減至531萬頭,從此一蹶不振,國際市場全失,養豬環境每況愈下,政府亦未拿出魄力,對豬肉的產銷環境作重大投資改革,傳統落後的產銷模式多年不改,養豬戶只有感慨與無奈。

美豬進口重擊國產品

2021年開放美國萊豬進口,短短2年間,數量暴增775 %,重創台灣養豬戶,國產豬肉供應量快速從88%,降低到80%,養豬戶減少1千場,平均每戶飼養規模只有822頭,75%是中小型豬農,不具規模,成本效益差,加上飼料多為進口,價格起伏不定,豬農資金不足,根本無力改革,無法邁向現代化、科技化的飼養模式。

台灣人喜食豬肉,每人每年消耗36公斤,全台每年消費達90萬公噸,但是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傳染病多,小豬下痢、藍耳病,導致育成率差,加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連續節日需求量大,批發價高達98.69元,政府面對豬肉價格上揚,仍未考慮徹底改革落後的產銷模式。

20年不改革

台灣豬肉以雲林縣為主要產地,產量高居全台的3成,每年創造320億產值,最令養豬戶感慨的是20多年來,政府對產業不重視,沒有重大投資改革,落後的產銷模式,已遠不如歐美先進國家從豬隻的飼養、屠宰、冷藏、冷鏈技術的先進,奢言恢復過去豬肉外銷的榮景。

各類農漁牧產品,每遇價格失序時,政府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補貼」,並向國外大量進口,治標不治本,亂象叢生。雞蛋是前例,豬肉也不例外,政府這次斥資3億元,補貼進口豬肉每公斤6元,除了美豬洗產地,引發爭議之外,又重創國產豬肉,不論價格及市佔率都快速下滑,養豬戶浩嘆。

「伊比利豬」的奇蹟

今年至5月31日,美豬進口量僅1345噸,在政府補貼之下,10月初進口量爆增到1萬430噸,成長率高達775%。台灣養豬戶生存環境更惡化。養豬戶痛陳,除了飼養環境不佳之外,由於市場多在北部,屠宰場亦集中北部地區,中南部需將活豬「南豬北運」,長途跋涉,影響健康,造成死亡率偏高,影響品質及成本,多年建議不改。

歐美國家的飲食習慣偏好牛肉,但是西班牙西部伊比利半島成功飼養「伊比利豬」卻暴紅,成為全球最高品質的豬種,平均價格是台灣豬的3倍以上,最高級的黑標,價格更高達9倍,獨到選種及放養,以及營養調配模式,創造豬肉界的「愛瑪仕」,獨步全球。

重振台豬雄風

台灣已撕掉口蹄疫標籤,但是目前的發展趨勢並不樂觀,政府的補貼政策肥了「洋豬」,瘦了國產的「土豬」,台灣養豬戶本事仍在,曾經風光外銷的「土豬」,供不應求,但是一場口蹄疫,徹底擊垮養豬戶,重創其財務能力,並喪失國際市場,令人遺憾。

如何加快養豬產業的改革步伐,將補助「洋豬」的經費,拿來改革「土豬」的產銷環境,讓養豬戶能有機會重新擦亮台灣豬的招牌,成為世界豬肉市場的「愛瑪仕」,應該是政府努力的目標。挽起袖子,好好為豬肉產業打拼吧!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