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將有四分之一人口有聽力受損的問題。疾病、噪音,以及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與耳機,極可能威脅著我們的聽力。
聽覺是最重要,又最常被忽略的感官。
《大腦這樣「聽」》喚起我們對聽覺的重視,說明聲音如何在我們身上烙下重要印記,以及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
聆聽音樂除了有放鬆、抒壓和調整心情的效用,還可以在注意力、記憶、運動同步(motor synchronization),和推理能力等層面上帶來短暫的好處。這可能是因為聽到令人愉悅的音樂時,多巴胺的分泌量會增加,而心情好的時候,思考能力也會有所提升。此外,聽音樂有助於神經疾病的治療,如失智症和帕金森氏症,也能幫助中風病人康復。然而,儘管大家普遍認為讓搖籃裡的嬰兒,甚至是還在子宮裡的胎兒聽古典音樂很有幫助,但目前為止顯然沒有證據支持光是聽音樂就能對聲音意識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和諧計畫的結果清楚地指出,「主動」從事音樂活動才能改變大腦處理聲音元素的過程。這項計畫一開始對受試者進行基礎的音樂訓練,像是指導他們仔細地聆聽音樂,他們實際演奏音樂的時間並不多。直到孩子們進入親自動手演奏音樂的階段,他們的大腦才出現明顯的變化。實際演奏音樂才能改變我們大腦對聲音預設的反應狀態。要讓腦中處理聲音的方式發生長久的改變,必須經過訓練、重複和練習。
改變大腦需要時間
我的工作有一部分是負責審查履歷和研究所的申請資料。說來有趣,這些申請者列舉了許多經歷,參與的事情愈來愈多,但在每件事上只花費一點點時間。許多人在厄瓜多待了一下,當了一會兒的營隊輔導員,又花點時間學習製作陶器。然而,根據我的經驗,最強的學生是那些花費很長時間專注於一項或兩項活動的人。
在芝加哥和洛杉磯展開的兩項長期研究中,受試者在經過一年的音樂教育後,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並沒有明顯的改變。只有到了從事音樂活動整整兩年之後,才觀察到他們的大腦在處理對語言來說很重要的聲音元素時有根本性的改變。
這表示音樂教育對大腦的影響無法很快的形成,也沒辦法透過一直在不同活動之間轉換得到好處,不管這些活動多麼有益,也無法使人腦產生長久的改變。這種慢速的改變看似消極,但其實是有好處的,想想看,如果大腦時不時地就得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化,那它該有多困惑啊!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是長時間持續從事某些活動所造就的。
重新打造大腦
如果給我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告訴老師、父母、醫療保健從業人員,以及任何願意聽我如何以生物學研究的證據來支持音樂教育真的會有許多好處的人,我會這麼說:聲音意識影響很廣,牽涉到我們思考、感受和運動的方式。音樂非常能夠跟整個聲音意識產生互動。透過從事音樂活動可以重新打造腦區之間的網絡,進而強化處理聲音的機制。
從事音樂活動所提升的能力以及所改變的大腦活動,有許多跟語言及閱讀有關:從事音樂活動可以提升學業成績、從事音樂活動有助於縮小貧富所造成的學業成績差距。
改變不因時間消逝
無論你演奏哪種樂器(包括人聲在內)、無論你演奏哪一種類型的音樂、無論你接觸哪一種類型的音樂教育(團體課或個人課)、無論你接受哪一種形式的音樂教育(在學校課堂或是私下學習)、無論你的音樂老師是誰(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師或是沒有正式教師證書的音樂家),從事音樂活動明顯改變大腦神經反應的特徵。
主動參與音樂活動,例如親自演奏樂器或演唱,會改變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被動聆聽是不夠的。從事音樂活動造成的影響可持續到童年期過後。透過從事音樂活動而使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得到強化,這樣的效果可持續很久,即使你已經不再從事音樂活動也一樣,這些效果甚至可以持續至老年期。
預防勝於治療
從事音樂活動帶來的效果不能求快,持久才能使大腦發生改變。音樂非常適合培養孩子的社群意識:音樂可以讓個人融入更大群體中,使不同個體在情感上傾向於一起工作,進而在群體中打造出凝聚力和共同理念、在各種文化的傳統中,音樂是共通語言。因為音樂會跟我們的感受及我們的認知系統產生互動、跟著音樂一起擺動身體容易讓人產生合作的意願。
除了科學證據外,還要考量經濟層面。音樂教育有助於孩子遠離麻煩,相較於醫療和監禁所需的花費,學習音樂的費用微不足道。
音樂是基礎教育
音樂教育帶來的資產是無形的,音樂教育最棒的好處有些是難以量化的。音樂以一種全面的形式支持兒童的發展:持久的友誼、多年規律練習帶來的專注力和紀律、與他人合奏所獲得的社群參與感、上台演出帶來的自信⋯⋯音樂帶給孩子全新的教育面向,這是在其他學科裡找不到的。演奏樂器的動作是一種非語言形式的思維和意會,帶來更高程度的、更充分的自我認知,對感受的自我覺察,讓孩子從中發展出美學的素養。
正如教育家萊默(Bennet Reimer)所言:「音樂是基礎教育的一環,若要實現最基本的人性,必須透過體驗音樂。」這些無形的資產是真實的,但它們不像認知能力或語言能力那般容易測量。我們不太可能設計臨床試驗來判斷這些不那麼明顯的益處,是否真的源自於音樂的影響。事實上,在有關音樂訓練的實驗中,每添加一層控制通常會遮蔽了那些讓音樂得以是音樂的無形資產。(宗祐/輯)
《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作者:妮娜.克勞斯(神經科學家)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古人解憂療鬱帖》
作者: 廖泊喬 (精神科醫師)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結合「古典韻文」與「精神醫學」,廖泊喬從文學史料中的隻言片語,觀察諸多古人在愁、悶、煩、苦、沉鬱等情緒低落時的不同樣態,同時透過現代精神醫學的觀點,來分析他們處於憂鬱的何種狀態、憂鬱形成的可能原因。
結合「古典韻文」與「精神醫學」,廖泊喬從文學史料中的隻言片語,觀察諸多古人在愁、悶、煩、苦、沉鬱等情緒低落時的不同樣態,同時透過現代精神醫學的觀點,來分析他們處於憂鬱的何種狀態、憂鬱形成的可能原因。
《上班族的脫貧翻身計畫》
作者:朴成賢(投資者、作家)
出版社:幸福文化
以自身過去的經驗,朴成賢建議想以投資來穩定存下第一桶金的上班族,可以先以「投資會配息的股票」開始。比起定存的利率,不如選擇投資在報酬率更高的配息股上,效率會更好。
朴成賢鼓勵上班族「不要小看死薪水」,在還沒有打造出一定的被動收入之前,將自己的勞力價值發揮到最大,「月薪」正是可以開始累積投資本金、並能不斷加碼的資金來源。「開始」投資並「持續」理財,平凡上班族絕對可以翻身脫貧!
《咖啡X甜點、刺繡全圖集》
作者:川畑杏奈 (刺繡作家)
出版社:蘋果屋
一杯焦糖瑪奇朵、一份厚鬆餅、一段靜謐的午後咖啡時光,將咖啡廳裡的愜意美好,以針和線捕捉在繡布上,完成一個個從自學到教學都適用、令人愛不釋手的可愛繡圖!
本書從刺繡工具與材料開始,一步步教你認識刺繡需要知道的事。以圖解方式詳細說明直線繡、雛菊繡、緞面繡等基礎繡法, 並在每個圖案上依序標示刺繡順序、繡線顏色以及繡法,讓縫製過程不再眼花撩亂,初學者輕鬆上手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