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醒報編輯 2023/07/05 19:24 點閱 2451 次

韓丁格博士因為無數家長和教師的提問,而寫下本書,說明如何將意義療法實際應用於教育與教養上,教孩子樂於付出,勇敢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大小挫敗,找到生活的意義,擁有幸福人生。
「意義療法」為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法,在於引導人們探索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並以積極的態度來確立生活目標、正向面對生活的心理治療方法。

親炙大師風采並習得其精髓的韓丁格博士,在書中提出了5個具體且實用的方法,能幫助孩子發展自己出色的人格。

世界上有些問題是普世的。這些問題不分國界,大多數的人――無論是生活在北方還是東方,是金頭髮還是黑頭髮――或早或晚,總有一天會對它們感興趣。例如:我們該如何陪伴兒童和青少年,順利走進人生的道路?當你思考這個問題時,你就已經提出了一個普世性的問題。

如何取得平衡

我們該如何陪伴他們,才能讓他們一方面感受到生命的召喚和喜悅;另一方面,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對家庭社會有責任感,並樂於盡一己之力,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什麼對我們的孩子有助益?什麼對每個人、也就是同時對父母和孩子都有助益?什麼是「too much」? 也就是過多,因而不再對生活有益?

我們如何在善盡責任的同時,也擁有一份輕鬆從容?一份總是在我們的靈魂中散發微笑和信念感的輕盈魔法?本書討論的正是這類問題。有些建議對陪伴兒童或青少年成長的照顧者和教育者,至為重要,有些想法或許也值得所有成年人參考,為自己的生活提供養分。

能為中文讀者寫這篇序,使我深感榮幸。年幼的我,曾在不同的文化圈中生活過,其中也包括亞洲。當時,我有個來自中國的小小好朋友。她有一頭編成六條辮子的美麗黑髮,一雙會笑的深色眼眸,說起話來聲調柔和。她比我勤奮得多,不過我們都是出色的運動健將。從她身上,我學到對待老年人的溫柔敬意,這份態度時至今日仍然伴隨著我。

安排放空的時間

我的父母以及當年的這個朋友,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永遠不應當被簡化為他們的頭腦認知能力,或身體行動能力,因為一個人的尊嚴與本質,始終比他的任何能力都來得深刻且更有價值。
後來,當我自己開始陪伴帶領孩子後,察覺到,我們應該在引導孩子追求表現的同時,也允許他們享有「零」時光,並在當中尋求一個良好的平衡點。

我所說的「零」時光,指的是「零」計畫、「零」表現的時間。這個時段裡,孩子可以依據他的內在本質,選擇去做或放手不做某些事。在這些看似安靜的時刻中,人格發展其實正悄然醞釀著。無論一個人還年輕或是已年長,他的本質都得以在這些時刻獲得深化。不言而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零」時光。

當我認識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時,他已是一位白髮蒼蒼、充滿智慧光輝的教授。我們這些年輕學生在他的鼓勵下,一同發掘了思考的樂趣,並探索著對有意義人生的渴望。「空虛無意義的感覺不是一種病,」他曾經如此言之鑿鑿,「而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去尋找生活的任務。」 這份任務可以是為某件事、某項事業服務,照顧一個人,也可以是度過一個難關。

「我沒必要忍受一切,就連自己的一切也沒必要全盤忍受。」這是他積極鼓勵我們去追求自我教育的一句名言。「每天你都在做一個新的決定,那就是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從未忘記弗蘭克的這句忠告。因為老教授渾身上下都洋溢著「新開始」的希望,不過同時他也要求著我們:再開始一次!

尋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在維也納長大,學習醫學和心理學,他很年輕時就發覺,無論是在學校的理論教育中,還是在專業技能課程中,都不曾探討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我的生命意義是什麼?誰來決定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誰來決定當我面臨困難時,該如何反應? 我如何在人們尋找生活意義的道路上,陪伴指引他們?

當年,這些問題佔據了這位準醫生的心思,讓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思考,直到九十二歲辭世。弗蘭克還是醫學院學生時,便在維也納成立了第一個學生諮詢中心,他如此總結了這段經歷:「年輕人在為意義而吶喊,程度至少像他們為麵包和工作吶喊一樣,他們吶喊著生命中的『所為為何』!」

身為一名猶太醫生,他在二戰時被納粹羈押到集中營,這三年間,他疾病纏身。當他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從集中營被解放出來時,人已經瘦得只剩皮包骨,並且失去了所有摯愛的親人。「儘管如此,還是對生命說『我願意』!」這是他對當年事件的回應。弗蘭克所寫的同名書,已成為全球暢銷書,感動著每個讀過它的人,並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

我何其有幸,能和弗蘭克相識大約二十五年的時間,直到最後,他都依然睿智而充滿活力,當然這也是因為他找到了他的生命意義,也就是符合他個人本質以及性格的人生任務。這個舉世聞名的學者晚年有句呼籲世人的話,在我看來,時至今日都仍然適用:「世界正處於困境之中。正因為如此,我們的任務是,每個人都以自身的可能性,把握所擁有的機會,將世界變成一個更為明亮、友善以及充滿人性的地方!」

尋找自身價值

順著這條脈絡,我們再次回到本文開頭提及的問題,這些具有普世性的問題,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指引讀者如何陪伴兒童與青少年,邁向一個意義飽滿的人生。

同時,我也衷心冀望,與本書的讀者一起,找出那些能促使我們的孩子,成為這個世界寶貴財富的關鍵因素。因為我們的世界,正需要他們的投入。讓我們同心協力,把這世界變成一個對每個人而言,都美好的地方! 這是我對二十一世紀的人的期許與號召。為此一路走來,那位留著六條辮子的華人小女孩,始終在我的腦海裡,為我提著一盞明燈⋯⋯

前不久,我受邀舉辦了一場「鼓勵孩子加強自我價值感」的專題講座。當時,我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來,身為心理師和兩個孩子母親的經驗,以及許多專業研究的成果。

同時,我還參考了這個領域中的專家學者的看法,並且就此和許多朋友及老師們切磋討論。在這些談話中,我驚訝地發現,大家所關注的內容都極為相似,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在思考相同的問題:我們能做些什麼,讓兒童和青少年們感覺更幸福? 如何讓他們對生活感受到更多的快樂?以及怎樣讓他們有更多被愛的感覺?

不能只想著幸福快樂

大多數的人都在思索:我們的孩子需要得到什麼,才能提升幸福感,變得更快樂?在過去三十年間,這個問題被提問得如此頻繁,成了史無前例的現象。不只教育指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許多家長和老師也用心良苦,試著遵循專家們提出的好建議。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狀況,然而,今日的孩子們,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來得更加暴力和抑鬱。

我們無法將這種現象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媒體的崩壞,或是現代父母過於忙碌之類的問題上。這現象也根源於錯誤的提問角度:「我們的孩子需要得到什麼,才能提升幸福感,變得更快樂?」這個提問究竟哪裡錯了呢?

首先,不論身體上或心理上,我們都不可能永遠感到舒適愉快。幸福快樂的感覺不會恆常不變,而是不斷地起伏變化。生活裡,我們時而走好運,時而走霉運;我們時而自我感覺良好,時而自我感覺低落;有時候我們是贏家,有時候又成了輸家。當然,每個人都可以為自身的幸福,盡許多努力。然而,倘若我們夢想活在一個能永遠感受到幸福的社會裡,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主動尋找幸福感

因此,我們首先應該這麼問:怎麼做才能確保我們的孩子體驗到幸福,同時也學會,以最好的方式來處理不快樂、不適和挫敗?

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們,變得更有能力應對沮喪的生活插曲?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降低兒童與青少年的暴力、抑鬱和上癮傾向。在接下來的篇章,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其次,「我們的孩子需要獲得什麼,才能感受到幸福快樂?」

這個問題之所以不恰當,是因為當我們這樣問時,就已經低估了兒童和青少年。難道我們對他們就這麼沒信心嗎? 的確,獲得愛、人生契機,以及良好的支持,對他們而言,都十分重要。

但即使如此,不論是兒童或成人,都不會對長期單方面的被動給予感到快樂,反而會因此心生厭煩和倦怠感。更重要的是:不斷被動獲得的幸福感,會阻礙兒童和青少年發展自身出色的性格。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作者: 波格菈卡.韓丁格(心理學家)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其他書訊:
《1000億美元帝國的秘密》
作者: 王晴天 (亞洲八大名師之首)
出版社:創見文化

這本書介紹了巴菲特從年幼時期的貧困邁向股神的全部經過,以及他的人生智慧,包含童年時就顯現出來的商業天份、第一筆投資金的由來、購入波克夏、投資可口可樂的經過、他的人生觀與在投資上的研究及看法。

這本書就是讓外行投資者正式成為入門投資人的分水嶺,讀完這本書,就能從股神的故事中得到啟發,用更加成熟的心態去面對投資、了解投資與投機間的最大差異,以此對抗浮躁的市場氛圍,成為一個能夠不受市場左右的優秀投資者

《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
作者: 雪力(百彥國際發展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出版社:三采

你是否曾在喝醉或壓力大時,變了一個樣?原本開朗外向,黃湯下肚後卻崩潰大哭?原本是別人眼中的乖寶寶,開會卻突然大吼大叫?大家多半會說「你只是喝醉了」、「最近壓力太大」。如果我說,這些不尋常或失控的狀態都是真正的你,你相信嗎?

開始MBTI之前,請拋下你已經吸收的社會價值觀,坦承面對自己。唯有找到自己,你才能發揮潛能,進入心流狀態,認可自己的價值!

《七號錐倒了》
作者:林永勝(千秋陶坊創辦人)
出版社:有鹿文化

林永勝致力傳承復興南投陶藝,投入創作與教學數十年,在拉坏整土之中,他悟得什麼?在熾熱窯爐之前,他念及何事?器皿於他,是情感的隨身碟,是收納你我情感和靈魂的容器。

本書收錄26篇抒情散文,從燒窯爐火側看人情冷暖,從陶藝器皿捏塑人間風景,是喝茶賞花的,風雅領悟;是器皿器物的,人際相處。器物承載的不僅是實用至上的表面功能,更承載著開懷的歡笑、悲傷悵然的眼淚。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