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腦閱讀,知識中毒》

醒報編輯 2023/04/26 19:31 點閱 2433 次

本書獻給追求知識、渴望成材但卻對「讀書」感到困惑的朋友。全書分為精讀篇、泛讀篇、研讀篇、巧讀篇、綜合篇,編者根據相關資料、古今中外名人與自身過往的讀書經驗提出了88個實用的讀書方法,希望能藉由本書能盡快提升讀者的讀書速度與效果。

陳良琪主修英語、英美文學,輔修日語,參加過語言教育類高級研修班的培訓,現為公務員。先後參與了多部經濟、生活類書籍的編譯工作。譯有《美國企業500家》,編著有《一生應知的格言》、《一生應知的名言》、《一生應知的贈言》等。

德國哲學家狄慈根,在介紹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過:「重複是學習的母親。」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也是讀書中的座右銘。

隔時讀書法

「重複是學習的母親。」作為讀書方法來講,就是溫故知新,也叫作隔時讀書法。我們所說的隔時讀書法,就是隔段時間就要重複去溫習已讀過的書,這樣才能鞏固已有的知識。在讀書做學問時,為什麼需要這樣一個隔一段時間就重複的過程呢?

記憶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重要能力,讀書更離不開記憶。其實,任何驚人的記憶力,任何知識的掌握,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反覆學習的結果。在浩瀚的書海中,如果不反覆的學習,反覆的實踐,那麼,自己最終能學到多少知識呢?所以,不會反覆,就不會讀書。從這種意義上說,隔時讀書法是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

孔子的韋編三絕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的讀書「竅門」很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這些隔時讀書的主張都是孔子最先提出的,也是由他最先做到的。

膾炙人口的「韋編三絕」這個典故,說的就是孔子為了把深奧的《易經》弄懂讀通,日復一日的,每隔一段時間就反覆閱讀,不知讀了多少遍,以至於把串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三次。最後,他終於讀懂了《易經》,並為深奧難懂的地方作了校注,為後人研究這本古代典籍做了貢獻。可見,隔時重複讀書,可謂孔子學《易經》的「捷徑」之一。

明末文學家張溥,對自己作了一個規定,每讀一篇文章最少重複七、八次,為了勉勵自己,他還把自己讀書的房子取名為「七錄書齋」。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他們成功的經驗都離不開隔時反覆讀書這個過程。

隔時讀書有助記憶

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學習捷徑和記憶方法,但是隔時閱讀可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有人把反覆比喻成雕刻刀,每反覆一次,就在人們的記憶石碑上雕刻一次。日積月累,烙下深深的痕跡,就再也沖刷不掉了。透過反覆可以加強記憶。

相傳司馬光對上千年的史料記憶和運用得都非常嫻熟,寫下了巨著《資治通鑑》。但他幼年時記憶力並不過人,常常覺得不如人家。每當老師講完課,他便一個人留在課堂裡,關上窗戶,用心攻讀,反覆多遍,直至合上書能倒背如流,才去休息。看來司馬光的博學,並不是靠天生就靈光的腦袋,而是靠「隔時反覆攻讀」的實踐。

請教朱熹讀書法

記得有一本書中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南宋有個人叫陳正之,很想成為一個過目不忘的大學問家,他讀書又快又多,只是能記住的不多,學到的知識也很有限。為此,他很苦惱。

一次,他偶遇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讀書的方法,希望得到朱夫子的指點,朱熹問明情況後,就針對他的讀書弱點說:「你以後讀書萬勿求快,每次只讀五十個字,反覆讀兩、三百遍,每遍皆用腦思之。」陳正之牢記朱熹的教誨,堅持用此法讀書,過了一段日子果然不同以往。日子久了,學問大增,終於成了一個過目不忘的大學問家。

古今中外無數實踐證明,無論人們的記憶力好,還是差,其成功經驗之一都是透過重複閱讀、反覆運用,這樣多次刺激大腦皮層,就能加深大腦細胞的記憶痕跡,記牢所學的知識,以至達到「終生難忘」的程度。

反覆讀加深理解

我們知道,書本的知識都是前人辛勤探索歸納的結晶,書中常有一些難點,我們學起來也不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些經典著作和一些大部頭書籍只讀一遍,肯定會有許多忽略和難以讀懂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是全書或某章的重點精華所在,只有反覆讀才能彌補初讀的疏忽,深刻理解全書的要旨。

況且,在每次重複讀書相隔的時期裡,無論自覺與否,人腦都會對曾經讀過的書產生新的思考和領悟。所以不僅要反覆,還要隔時反覆。

阿維森納讀形上學

著名哲學家、科學家、醫學理論家阿維森納在讀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時,怎麼也看不懂,於是他就反覆的讀,決心一定要把他弄懂,一次閱讀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讀,從頭到尾在不知不覺中讀了四十多遍,竟然都能背出來了。

就在這多次反覆中,由不懂到懂,由紛紜迷茫到理清頭緒。後來,他在跟朋友探討亞里斯多德的這本書時,聽了別人對此書的看法,從中深受啟發,領悟了這本書更精深的內容,這顯然與他讀了四十多遍是分不開的。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古代有位學者,終年手不釋卷,學富五車,他就是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使別人感到奇怪的是,他每年只用九個月讀新書,而用三個月讀已讀過的書,這是什麼緣故呢?他說這是在溫習嘛。他所採用的就是隔時學習法。因此,他學過的知識能融會貫通,記憶牢固。

三國時董遇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多讀就能對書中的內容加深理解,如果只願向前而不願隔時重複,書讀了不少,但增長的知識卻不多,領會不到人家獨具匠心的地方,讀書也就沒有作用了。

隔時讀書可獲新知

「溫故而知新」這句名言很精闢的說明了溫習已學過的知識和獲得新知識的關係。只有讀的次數多了,了解得深刻了,才能不斷的發現新東西,反過來又能貫通和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最後有所發展和創新。

馬克思在文藝方面,經常讀歌德、萊辛、莎士比亞、但丁和塞凡提斯等世界名作家的作品。而且能整段整節的背誦,他還對自己做了一條重讀的規定,就是對希臘悲劇作家艾斯奇勒斯的希臘原文著作,每年都要重讀一次,每次重讀還做筆記。

由此看來,批判和吸取、借鑑和創新、繼承和發展,也是建立在對前人知識溫習深透的基礎之上的。

讀書法的訣竅

隔時讀書法確實是一種了解書中真諦、獲取新知識的好方法,但還須掌握這種方法的幾種形式,才能使隔時反覆的閱讀達到更好的效果。一、隔時反覆要及時。反覆的時間不要隔得太長,等到忘了,以後再讀,這樣等於重新讀。讀書要想效果好,及時反覆最重要;一般來說,反覆的時間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學習後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個月後,分次進行。

二、要分散溫習。要注意合理安排,即要合理組織溫習和分配的時間。開始溫習次數要盡量多些,時間間隔要短一些,內容要相對少些,以後再慢慢的減少次數,延長時間,擴大溫習範圍。

有重點閱讀

三、有選擇、有重點的隔時反覆。我們提倡反覆讀書,當然也不能做形上學的理解,哪些有價值的書才需要反覆,而且在讀書時要找出重點去反覆讀,這樣把最精煉的東西提煉出來, 這樣才能掌握住精髓,得到預期的效果,才能把知識變為自己的財富。

四、創造性的隔時反覆。反覆絕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這會使反覆變得枯燥無味,事倍功半,反覆中,要不斷的增添新資訊,把過去讀的和今天讀的感受,加以比較、分析、提升、激起思考的活躍和創造性,求得每重複一次,有一次新的創新。總而言之,隔時反覆讀書有時是一件非常艱苦、枯燥的事,必須有毅力、有恆心,要不厭其煩。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昀恬/輯)

《無腦閱讀,知識中毒》
作者:陳良琪(公務員)
出版社:崧燁文化

其他書訊:
《深入獅穴》
作者: 丹尼‧丹農
出版社:釀出版
丹尼‧丹農現為國會議員、以色列聯合黨黨內組織「世界利庫德」主席。丹農在以色列國防軍以中尉軍階退役,2009年,他進入國會成為議員並擔任副議長。

2018年,丹農當選聯合國法律委員會主席,成為以色列入聯以來第一位在聯合國六大委員會中擔任主席的以色列人,創下歷史。在多次議案表決中獲得穆斯林國家大使的支持,2021年卸任以後更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的邀請,前往杜拜參加世博會。可以說他的工作實錄,就是小國爭取大影響力的最佳範本!

《媽媽是最勇敢的膽小鬼》
作者:溫太
出版社:尖端

46篇寫給現代女性的溫情話語,有著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心情抒發,有著媽媽寫給孩子的溫馨喊話,也有著寫給自己的鼓勵小語。不是老掉牙的說教,也不是專業的心理諮商,而是以女性的視角,記錄下自己步入婚姻、成為母親的心路歷程。

溫太2011年嫁到大馬,女兒一歲八個月時覺得「哎呀要積極點生活,要給女兒一個好榜樣」,於是開設部落格,用文字記錄婚姻和育兒的種種心酸及幸福之處。不經修飾的真實呈現,曾在社群上發表貼文《如果妳的閨蜜做了媽》,獲得了2.4萬則留言、1.5萬次分享。

《今天也想吃布丁》
作者:mo.ken
出版社:邦聯文化

作者先是在個人IG上發布造訪各個甜點店,品嚐店家自豪的布丁,探究發掘各種布丁的型態及美味,也發表原創和家裡就能製作的布丁食譜,將這些集結成書,分享給愛好布丁的讀者們。

mo.ken信州大學農學系碩士課程畢業。興趣是自學做點心、麵包。2019年正式開始進行「布丁活動」,一年內走訪200多間店鋪,主要在IG上發布訊息。不僅是日本,亦有前往台灣、法國、美國等地,到處品嚐海外布丁(Flan)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