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肥胖除了自己用意志力減肥,也可以看醫生!在26日的肥胖衛教記者會上,醫生提醒民眾,肥胖有4種來源,包括飢餓大腦、情緒飢餓、飢餓腸道與代謝異常,民眾需要了解自己是哪種型態,才能有效減重。另外,醫師也呼籲說,若因焦慮等情緒容易進食,或是不易減重,應需尋求專業醫療諮詢。
避免肥胖汙名化
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肥胖會引起高血壓、中風、糖尿病與癌症等疾病,台灣目前有51%民眾過重+肥胖,今年世界肥胖日的口號是「改變患者對肥胖觀念」、「鼓勵醫病對話」、「促進行為改變」,希望讓民眾更了解肥胖的定義,才會對這個問題更重視,並減少汙名化。
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指出,肥胖有4種表現型態,包括飢餓大腦、情緒飢餓、飢餓腸道與代謝異常,台灣有一半肥胖民眾是前兩者合併,不容易靠意志力減重。他建議,民眾需要認知自己是哪種肥胖,若要服藥需尋求專業醫療意見,並透過飲食、運動等行為落實體重管理策略。
了解成因、對症下藥
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說,飢餓大腦就是需要攝取比平均多62%的總熱量才會獲得飽足感,聞到食物味道就容易想吃;情緒飢餓是容易因焦慮而進食;飢餓腸道是胃排空速度比平均快31%,容易多量多餐;代謝異常則是基礎代謝率比平均低12%,造成熱量容易囤積,民眾可透過就醫了解自己是哪種肥胖型態。
安欣瑜提醒,如工作焦慮時就可能產生情緒飢餓,減重需要找對正確方式才有效,需落實「幸福減重管理計畫H.O.P.E.」,包括健康生活型態(H)、正向減重態度(O)、與專業合作並保持意志力(P)與重拾幸福人生(E),透過醫療團隊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