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什麼因素在決定胃酸流向?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3/03/14 10:30 點閱 2892 次

正常人的胃,每天大約能分泌2000毫升的胃液,其中含有胃酸。少了胃酸,將使微生物從消化道入侵的門戶洞開,也會減少人體對鈣的吸收,也無法使胃蛋白酶原轉化成胃蛋白酶而影響蛋白質的消化。

背負潰瘍罵名

不過,胃酸雖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卻鮮少被「惦記」,反而長久來都背負著「罵名」,因為胃酸是酸鹼值(pH)可達0.8,不折不扣的「強酸」,若是缺乏適當的防禦機制,胃酸就會侵蝕組織,造成深淺不一的「潰瘍」,引發疼痛、出血乃至於穿孔等等併發症。

一個堪稱「有趣」的現象是,胃酸從胃的「壁細胞」分泌出來後,除了在胃本身造成問題外,液體「向下」流動到十二指腸引起潰瘍,可說「合情合理」。從前十二指腸潰瘍病例很多,反覆發作,有學者還將十二指腸潰瘍癒合、結疤又再患的圖像分類,成為診斷上互相溝通的依據。

胃食道逆流

但近幾十年來,胃酸「順流」而下造成十二指腸潰瘍變少,反而向上「逆流」到食道的案例增多了。

為何胃酸流動「方向」改變?部分原因可能與幽門桿菌的清除有關,胃酸少了「狼狽為奸」的細菌幫助,流到十二指腸遇到鹼性重碳酸鹽,減緩了侵蝕作用。部分原因則與飲食西化有關,許多人營養過剩腹圍增加,可能就將胃酸「擠到」食道。

但這些只是對現象的解釋,胃酸流動方向為何改變?我們也只能說是知其然,不完全知其所以然。

「方向」指引觀念

中空器官─譬如胃腸,其黏膜層某處上皮細胞突變成癌,依常理是會朝阻力較小的腔道「方向」長大,臨床上這類案例也的確最多。但有時也有癌細胞增生,卻是先朝結構較深,阻力較大的平滑肌及漿膜層「方向」發展,造成診斷的困難與治療的延擱。為何如此?科學上也沒有很妥善的解釋。

目前科學做得到的,就是盡量在癌症還在早期,可能還「搞不清」朝什麼方向發展時,先把它找出來消滅,但總是免不了遇到例外。

「方向」在各行各業都是很重要的觀念。方向對了,前途光明,方向錯了,陷入泥淖。但就像應對疾病一樣,我們也非事事都能掌握方向,比如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何者才是文明發展的正確方向,人類迄今恐怕都還在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