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美麗:如何找到神》

醒報編輯 2023/03/14 20:09 點閱 2376 次

凱勒夫婦結髮四十餘年,也牧養過無數對夫妻。他們深知婚姻雖充滿挑戰,卻是操練捨己、明白神心意的好機會,因此在本書中,凱勒夫婦從聖經出發,幫助我們:以智慧開始婚姻、用謙卑滋養婚姻、從終末的角度再思婚姻。現在就打開本書,看見婚姻的美麗,一起找到神、認識神、經歷神。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是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的創會牧師,至今在全球催生了三百多間教會。有豐富的牧養與教養經驗,幫助讀者從聖經的角度,認識生命與洗禮的意義。著有《慷慨的正義》、《文化講道學》、《21世紀教會成長學》、《被釘十架的王》、《加拉太書點燃福音爆炸力》等書。與妻子凱西.凱勒育有三子。

傳統的基督教婚禮儀式中,有這麼一句話:「神設立神聖的婚姻,為要帶給全人類幸福與益處。」這句話雖然沒錯,然而對現代人而言,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何必要結婚?

相較於過去,「何必結婚」對現代人成了更迫切的問題。在過去的社會中,人們認為一個人要結婚生子才算是長大成人,而且幾乎人人都會結婚。然而現代西方國家的年輕人晚婚比例之高,可說是前所未見。

在美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千禧世代,直到四十歲仍然未婚,而且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大概完全不打算結婚,比例創下歷史新高。為什麼會這樣呢?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不願意進入婚姻,原因有二:經濟壓力,以及文化中個人主義的抬頭。

害怕婚姻

單身年輕人普遍認為,自己在結婚之前先要有收入穩定的好工作。當然,他們的配偶也必須如此。這種思維充分體現了「經濟的因素」,而它背後的假設是,婚姻生活會花費大量的資源,有小孩之後更是如此。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在你結婚之前,應該要有穩定的收入、足夠的存款,甚至是一些投資。

然而,這種觀點卻和傳統及統計數字相悖。傳統上,一個人結婚並不是因為他已經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而是希望藉此得到穩定的經濟基礎。在經濟方面,婚姻能夠帶來獨特的益處:研究指出,已婚夫婦的儲蓄明顯高於單身者。

配偶比朋友更能鼓勵彼此自律,也更能夠在人生的磨練中彼此扶持,所以已婚夫婦往往也比單身人士更為身心健康。

表現型個人主義

專家指出,結婚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表現型個人主義」。這是一個社會學家廣為使用的名詞,用來描述時下逐漸盛行的文化趨勢。在傳統文化中,我們的個人身分認同是從關係中發展出來的。我在家族與群體中的位置,或我在宇宙中與神的關係,便決定了「我是誰」,所以當我履行這些關係中的責任時,就能成為有價值的人。

然而在現代,我們將焦點轉向內心。「我是誰」不能由任何人的評價或想法來定義,而當我發掘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與感受,並將之表達出來時,我便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決定了「我是誰」之後,我才能夠進入關係之中,但也只和那些「讓我作自己」的人建立關係。

真實的自我?

我們的文化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灌輸了我們這種現代的身分認同方式。二○一六年的電影《海洋奇緣》(Moana)中,主角莫娜是一個波利尼西亞小島的酋長之女,父親告訴她,她是這座島嶼未來的領袖,必須承擔起許多傳統責任。然而,莫娜卻渴望在大海中航行冒險。

她的祖母唱了一首歌告訴她,她「真實的自我」不在於她的職責與社會責任,而在於表達出內心最深處的渴望。祖母告訴莫娜,若「內心的聲音」要她追尋渴望,「那內心的聲音就是真實的妳」這樣的訊息天天轟炸我們,在電視、電影、廣告、教室、書籍、社群媒體、日常對話中比比皆是,直到它幾乎成了某種不容質疑的隱形假設,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自我認同對婚姻的影響

這種現代的自我認同,對婚姻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這表示,我們其實在建立自己的獨特身份之前,並不考慮結婚。「我是誰」這個問題是不容他人置喙的。

此外,我們如今也預期、甚至要求所有的關係都是交易,而且只是暫時的,如果對自己沒有好處就不需要延續,關係不需要有所約束,也不必長久。如果暫時的關係成為常態,那麼婚姻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的問題可就大了,因為要離開婚姻關係並不容易,要斷絕親子關係更是不可能的。如果與配偶或孩子的關係阻礙你表達「真正的自我」,那要怎麼辦呢?

許多現代人認為:「除非找到一個不會試圖改變我的人,並且提供情感與經濟的支持,幫助我達成個人目標,我才願意結婚。」

哪些是真正的「我」?

然而,如果以為能使我們找到自己的方法,唯有靠發掘內心,而非檢視外在人際關係,這樣的想法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許多深刻、互相衝突的渴望。

恐懼和憤怒、盼望和抱負,都可能並存於心。我們會試著梳理這些彼此衝突的渴望,確認哪些「不是真正的我」。然而,如果這些全部都是我的一部分呢?要如何決定哪些是「我」,哪些不是呢?

答案是,若我們尊崇、敬重某些人或群體,便會以他們的價值觀來篩選、評估我們內心的衝動。換句話說,我們發展出身分認同的方式,的確不只是單單檢視自己的內心,周遭的重要他人與敘事,也深深形塑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所以我們所檢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內心。這與現代文化灌輸我們的觀念大相逕庭。

拒絕婚姻的原因

傳統上,人們直覺認為婚姻會深深形塑、重塑一個人的身分認同,這種看法其實有其智慧,也是件好事—因為我們往往會透過與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溝通,在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身分認同。

如同心理學家珍妮佛.羅茲(Jennifer B. Rhodes)所述,「以前的世代比較願意做出結婚的決定,然後再思考要怎麼面對。」5和一個你所愛、所敬重的人結婚,然後再一起面對並發掘真實的你,有什麼比這更好的方法呢?

所以,現代人拒絕婚姻,是基於兩個對婚姻的錯誤理解:婚姻是個經濟負擔,而且會阻礙我們的自由與自我實現。(昀恬/輯)

《婚姻的美麗:如何找到神》
作者:提摩太.凱勒, 凱西.凱勒(長老教會牧師、師母)
出版社:校園書房

其他書訊:
《泛工業革命》
作者:Kevin Chen(陳根)
出版社:博碩

本書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背景,以歷次工業革命為線索,介紹了當前製造技術與製造模式的嬗變,結合「燈塔工廠」實例深化對泛工業革命的理解,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預測與困惑,旨在幫助讀者對人們所處的工業時代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展望未來。

Kevin Chen(陳根)知名科技作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波士頓大學博士後,北京大學特邀課程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客座教授,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華東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導師。時任人民日報、CCTV、第一財經、澎湃、福布斯及英國金融時報、彭博社、路透社、日本每日經濟等多家媒體的特約評論員與專欄作家。

《偉大作曲家群像:維拉.羅伯斯》
作者:麗莎.佩伯孔恩
出版社:足智文化

維拉.羅伯斯是二十世紀唯一享譽國際的巴西作曲家,不但作品廣受歡迎,且位居音樂教育界的要津,被尊為巴西近代最偉大且最重要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兼具強烈的本土節奏與異國風味,表達他對祖國熱愛。

麗莎.佩伯孔恩以研究維拉˙羅伯斯知名的德籍音樂學者。獲布魯塞爾皇家學院音樂史學位後,曾任《新音樂雜誌》音樂特派員。1930及40年代任紐約時報及《音樂美國》的音樂特派員,自195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維拉˙羅伯斯。現居瑞士。

《船艦模型超絕製作技法教範》
作者:HOBBY JAPAN編輯部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本書介紹出自船艦模型師──大渕克先生之手的1/700比例船艦作品群,以及如何造就的製作技法。本書刊載的三件作品,依序為英國海軍戰艦「巴罕號」、舊日本帝國海軍航空母艦「赤城號」,以及德國海軍戰艦「俾斯麥號」,都是全新製作的範例。

《HOBBY JAPAN》創刊於1969年,是日本具指標性的模型綜合雜誌。內容收錄各種知名模型商品的新情報,也以最新模型商品講解並示範各種模型製作技術。《HOBBY JAPAN》不僅止於介紹廠商作品,更藉雜誌連載企劃與各製造商合作,促成新系列商品的推出,從而豎立其權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