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心盲》

醒報編輯 2023/03/09 20:05 點閱 2406 次

從「高教國際化、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品質與評鑑、創意與創新」等五個方向,分27章闡述台、港、大陸的高教,並穿插列舉以美國高教為主,值得學習的特質。大家要努力做到嚴守程序、簡化行政、博採眾議、主管負責等基本訴求,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郭位為系統可靠度的先驅,早年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後,他是第一個應邀前往災區的外國專家,評核其第一核電廠的安全,2008至2023年間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在他任內,大學各類評比名列世界前茅,公認為全球進步最多的大學之一。

大學設立外地分校被認為是當代現象。其實早在19世紀殖民時代,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做法已很普遍。根據2020年11月的C-BERT數據庫,全球有308個國際分校,美國開設了其中的86個分校,是最大的發起國,其中多個分校設於波斯灣及亞洲。

全球大學的國際分校

儘管謹慎建立分校,英國的大學表現頗佳,諾丁漢大學位於馬來西亞和大陸的分校招生人數占英國海外分校招生人數的九成。英美率先創建海外校園,促使英語成為20世紀廣泛使用的國際語言。

2019年2月,中國政府印發《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力圖發展新技術、新產業,誓言將粵港澳建設成充滿活力的經濟中心。因應訴求,香港各大學紛紛在珠江三角洲設立分校。大陸嚴管大學,強力主導國際合作建校。國際合作的大學的確吸引學生就讀,但是大體而言,只算差強人意。

創建東道國分校

跨國教育成為一種趨勢,創建分校對東道國的跨國教育有益,原因如下:

  1. 分校可以為想要接受優質大學教育的個人提供額外的學習途徑。許多學生尋求海外學習經歷,希望滿足雇主要求的技能,又能夠跨越機構、國界及學科解決共同關心的問題。決定留在原地的國內學生,將有較多的機會經由分校接觸全球視野和國際教研環境。

  2. 外國大學可以透過短距離交流,加速本地大學的現代化。外來的影響力和東道國的現代化,都與促進東道國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

  3. 成功的國際分校獲得必要的收入,活化當地城市的經濟。瑞登在其〈海外分校激增〉一文中表示,根據德國漢諾威高教及科學研究方法論考斯慕斯基的研究,把建立國際分校視為優先項目的議題,始於1990年代末。當時一些澳洲、歐美的大學把卡塔爾、新加坡及阿聯酋等吸引外國高校開設國際校園定為優先政策的國家,視為開設分校的熱門地點。

國際化的精髓

設立海外分校可以增加外國大學的知名度及對東道國的影響力。考斯慕斯基指出,對於來源國的大學來說,海外分校「關注的主要不是營收,而是冀望在國際市場上推廣品牌、提升校譽。很多大學都想實現這些目標,但僅有極少數能夠維持或達成所訂下的目標」。

國際化並不只是一個形式,由各地大學簽約合作,互派學者、交換學生;國際化更是一個內容,推廣先進的課程與研究,以科學化的教育理念、運用經驗證後的教學與研究方式,培育合乎國際視野與創新的新世代先進人才。國際化是一個過程,而且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兩岸三地的大學及社會應體會進行先進教研的必然性,以評估教研品質、追求卓越為目標。跨國企業與公益團體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以便他們體驗社會的脈動與成功的經驗,這算是國際化的一種實踐。

對兩岸的大學而言,國際化的精髓應該是重制度、重職業道德,崇尚品質,強調高效率,帶頭節能與環保,講究邊際效益,可隨時被檢驗,豐富學習研究的內涵,並關注教育成果以與社會相輔相成。

心態的確認

國際化更需要一種心態的確認。硬、軟體終究要靠人運作使用、溝通協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執政者的見解,社會的進取心,教育工作者的心態,可以說是高教國際化不可忽視的要件,稱之為心件(soulware 或 heartware)。

心件是一種專業精神和文化,一種行為習慣和思想模式,一種需要學習、反思、沉澱的教育氣質。大學並非沽名釣譽的地方,兩岸三地學位至上的傳統文化,使得追逐學位的人如過江之鯽,失掉了方向,也失去了個人原有的利基。少了正確的心件,大學的價值必然極其有限。

大學以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為己任,但是越來越多的公眾期望名校的教研人員能夠造福社會,這可以由學生及其畢業後為社會做的貢獻,大學對社會的直接影響,或者大學、合作夥伴或教師設立初創公司的研究應用來實現。

高等院校的弊病 避個人責任

舉例來說,台、港各大學仿效歐美大學設立委員會,負責大小事務。與西方大學相比,台、港的大學委員會人數甚多。按理說應該能集思廣益、擇善而行,擇其不善而避之,可是實際上決策效果及執行效率反而欠佳。

為避免教師勾結營私和各自群體利益之間的爭議與衝突,委員會往往被複雜又難以理解的規章法條綁架。若沒有主管的判斷力,而由委員會全權定奪人事,因缺乏判斷互動等隱形因素,往往問題叢生,應引以為戒。

這種大行其道的現象,反映了高等院校的一大弊病。因為舞弊營私難以杜絕,成員在委員會中任職,本來是要防止他人牟取私利,然而不肯同流合汙的人規避加入,更多的則是設法避免個人責任,因為任何事故都可以視為集體決定,而非個人失誤、錯誤與否得以掩蓋。

西方採問責制

西方的大學設立委員會、平衡任命各種背景的委員,其心態卻是:既已銜命授權,則應秉公辦事,而各委員也以此自律。委員會的成員不以人多取勝,而以負責為指標,這就是問責制的由來。委員會的決議,在許多時候僅做為主管決策的參考,並非完全有束縛性(binding),此與兩岸通行的委員制不太相同。

香港政府及大學常聘用商業顧問公司、外籍顧問,甚至運用政界人士的影響力,處理高教問題。這些外地、外行顧問往往不了解高教文化,所提供的建議隔靴搔癢的成分居多,因此諮議中要由大學解釋相關議題,甚至說明大學的運行方式。

有一次,還要大學介紹Postdoc 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的結論常被用為政令背書,以利執行事先規畫好的政策。正因為如此,曾開玩笑地說,這些外行顧問應該為如此得到的教育諮詢,付費給大學,而不是由政府及大學付錢給他們。

這種請外行人或商業顧問公司為教研政策背書的行事作風,不足為訓,至少在外地或高教先進的美國甚為罕見。在美國,設立委員會是為了集思廣益,簡單但有足夠廣泛的代表性;委員發言表態,心口如一。

心件不倚,心病難醫。
井底之蛙,誆語國際。

聽其言、觀其行,這個轇轕不清的毛病,在英語暢行的香港,可是格外嚴重。(昀恬/輯)

《高等教育的心盲》
作者:郭位 (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其他書訊: 
《無人知曉的房間》
作者: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出版社:寶瓶文化

2007到2014年間,日本每八天就有一起照顧殺人案件;根據本書採訪小組調查,兩成照顧者「曾有過殺害家人、共同自殺的想法」,七成照顧者「因長期照護而身心俱疲」。在台灣,則是十年間發生了近百件的照顧殺人慘案,其中許多加害者選擇在殺人後自殺。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深度採訪多起照顧殺人案件中的相關人士,傾聽「加害者」的沉痛悲鳴,揭開家庭照護慘烈的現實困境,探尋預防慘案再度發生的可能。

《帶著愛與療癒的香氣行者》
作者:吳宙妦, 林甄
出版社:遠流

此書不止有感人的故事,藉由各種個案的身體狀況,讀者也能觀看作者如何運用不同的精油,安撫病者的苦痛;並能讀到適時出現在段落之間的【Chilbil的悄悄話】,理解作者在為人療癒時心裡的真實想法。

吳宙妦因為家族長輩都從事關於身體療癒及美容工作,其母親本身就是一位美療師,從小在這樣耳濡目染的環境下長大,14歲就跟著母親學藝。撰稿者林甄
畢業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任教於聖約翰科技大學,曾任聖約翰何兆豐數位藝文中心主任、帝圖科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藝術顧問。

《趣你的世界遺產》
作者:馬繼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在澳門歷史城區裡地圖無用,和當地人約會得說店名!印度的賈特拉帕蒂.希瓦吉車站,居然有堪稱Uber eats始祖的便當快遞;沒有韓團光芒卻有世界遺產光環的韓國抒情民歌,跟著本書在斷垣殘骸的歷史建築之外,一睹世界遺產感性的一面。

馬繼康以旅遊為工作主軸的行動者,已造訪43個國家,更熟知台灣特色景點。透過演講、寫作、上課、帶團傳遞旅行態度與價值,目前為世界遺產深度領隊、師大社教系兼任講師、台灣旅行學課程講師,也出沒於廣電節目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