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全人照顧的意義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3/03/08 12:49 點閱 2311 次

醫學生從醫學院畢業,通過考試成為醫師,除了極少數對前途另有打算者之外,都必須選擇某個「專科」接受培訓,未來就準備在該領域工作與發展。

專科隔行如隔山

人體的構造、機能與疾病的發生及處理十分複雜,一個人不可能全都通透明白,所以絕大多數「專科」,是以器官系統為分類標準,愈資深的醫師,就愈深入鑽研某器官系統的某種疾病,成為專家中的專家。

不過專科訓練當然有缺點,譬如說有時候鑽研某種疾病的醫師,會過度著重處理「疾病」而不是照顧「人心」,這些醫師會幾乎忘了基本的醫學處置,甚至同在醫界,也有「隔行如隔山」的現象,此專科對彼專科的進展,完全一無所知。

醫學教育重全人照顧

所以,為了不讓醫學生一畢業就被分派專科,最後導致醫師養成出現盲點,所以目前於專科醫師訓練前,有「不分科」,各專科都需要輪訓的「畢業後訓練醫師」制度。從畢業前「實習醫學生」到「畢業後訓練醫師」,現代醫學教育,都相當強調以病人為中心,所提供的醫療處置,必須是「全人照顧」。

疾病的發生,有時原因很複雜,病人的嗜好、習慣、信仰、工作、家庭與社經狀況等等,都可能與疾病有關,注意這些問題並協助處理,而非只針對疾病治療,就稱為「全人照顧」。

關心病人所有狀況

有位八十八歲的老太太,胃腸機能障礙,看我的診已超過二十年,算是老朋友了。雖然我主治的是消化問題,但幾乎每次她來,都會把全身上下,所有不舒服都講出來「請教」我,一開始我不敢大意,轉介她給「專科」醫師診察,確定沒大問題後,才告訴她,那些都只是暫時性的過程,或年長者的器官退化現象而已。

偶而的感冒、急性腸胃炎,骨骼肌筋痠痛時好時壞,心跳時快時慢,腳腫一下,頭暈一下、眼睛閃一下,或者牙齒疼痛等等,都是她傾訴的內容,但因為都給專科看過了,所以我也總是安慰她「不要緊、沒關係、別擔心」等等。

雖然我對老太太的處置,並不符合所謂「全人照顧」的定義。但換個角度想,病人全身上下,呈現反覆不好也不壞的病痛時,我都了解與關心,如果這不是「全人照顧」,什麼才是「全人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