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會變憂鬱? 留意年長者心理健康

簡嘉佑 2023/03/07 16:26 點閱 3689 次
許多年長者或醫事人員都將憂鬱、焦慮視為「變老的正常狀況」,導致年者者心理疾病遭到忽視。(Photo by Kat Northern Lights Man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許多年長者或醫事人員都將憂鬱、焦慮視為「變老的正常狀況」,導致年者者心理疾病遭到忽視。(Photo by Kat Northern Lights Man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不是變老就一定會更憂鬱,年長者心理健康拉警報!許多年長者或醫事人員都將長者的憂鬱、焦慮視為「變老的正常狀況」,導致年者者心理疾病遭到忽視。醫學專家指出,目前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能緩解年長者的焦慮,但醫界對年長者心理健康的理解仍不多,需要更多研究。

年長者缺乏病識感

jamanetwork》指出,焦慮症已經成為各國成年人最常見的心理疾病,更容易造成年長者的健康惡化、生活品質下降或殘疾風險提升等狀況。對此,美國預防特別工作組建議對成年人進行「焦慮普查」,但不建議對65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篩檢,因為「對年長者進行憂鬱篩檢的利弊仍不明」。

CNN》報導,匹茲堡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安德烈表示,無法理解預防特別工作組的立場,目前焦慮在年長者愈來愈普遍,且也存在著有效的療法,應該協助他們接受治療。醫學專家皮柏特也說,愈來愈多年長者出現焦慮等心理疾病,應對此狀況進行更多的研究。

安德烈強調,面對心理疾病,年長者通常缺乏病識感,認為憂鬱、焦慮等反應只是「變老的模樣」。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主任卡帕也說,不僅老人自身,許多醫事人員聽到年長者反應出杞人憂天的情緒時,也會認為是正常狀況。

避免副作用的藥物

專家建議年長者可以透過簡單的問卷來評估焦慮狀況,包括「對未來是否有難以控制的擔憂?」、「有睡眠困難的困擾嗎?」、「常常出現憤怒、壓力大等情緒」、「注意力常常不集中,甚至無法思考?」等問題來進行檢視。

目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會先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民眾改善消極的想法,在醫療機構中,也有不少年長者在接受治療後,成功減緩焦慮的狀況。然而,如果狀況更加嚴重的話,可能就要接受藥物的治療。

目前專門探討年長者心理健康的研究仍然相當少,目前多開立「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或「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等藥物,能有效緩解年長者的焦慮狀況。但美國年長者醫學協會也警告,醫師不該開立比較容易上癮、副作用強的藥物給年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