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缺蛋問題引發民眾高度憂心,但是更值得關心的是整體物價持續飆升,和經濟成長率下調的現象。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昨日上修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16%,較去年11月時的預測值1.86%上修了0.3個百分點,而且CPI已連續2年突破通膨警戒線2%;之前主計總處已公布1月分CPI年增3.04%,超過原先的預期,核心CPI年增高達2.98%,更是寫下了171個月新高。顯示通膨壓力仍然存在。
出口不振下修成長
另一方面,受到出口不振、民間投資縮手,加上民間消費轉弱等因素影響,主計總處同時下修了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至2.12%,較之前預估值下修了0.63個百分點,且創下8年新低。
其中,受到全球景氣疲弱影響,持續走低,出口全年負成長5.84%,民間投資也大幅下修了4.17個百分點,全年為負成長1.13%,正是經濟成長率下修的關鍵。過去2、3年全球疫情肆虐,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表現亮麗,2021年經濟濟成長率為6.53%,2022年也有2.45%,今年疫情減緩但消費下滑、經濟成長也不若以往。
民間消費不振
上修CPI年增率、下調經濟成長率,意味今年的民生挑戰比較嚴峻。除了出口和民間投資出現較大下修幅度之外,更讓人意外的是民間消費也同樣不振。疫情趨緩、防疫措施陸續解除,照理說,消費應回到正軌,甚至出現所謂「報復性消費」,因而帶來消費成長,不料民間消費仍下修了0.24個百分點。這點很值得注意,是否民眾對未來的信心轉弱,因而消費力道變得保守?
台灣主要是以外貿為主的經濟體,出口占GDP的比重超過5成,其中,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又占台灣總出口的比重超過4成,隨著對中出口逐年降低、政府又還沒有真正創造出有效的替代市場,因而造成出口下滑的問題;而出口不夠暢旺,又進一步拉低了經濟成長,經濟成長動能不足,自然造成民間投資和民間消費雙雙走低的趨勢。可以說,這一連串的影響,源頭都與兩岸關係走跌有關。
恐青黃不接
蔡政府上任後努力開拓中國以外的市場,為的就是避免出口過度集中的風險,這樣的政策思路有其必要,不過,政府的做法就和電力規畫如出一轍,就是在新的代替方案還沒有確實可行之前,就急著廢除原有的市場和能源,中間必然會發生青黃不接的問題。
在綠能還無法完全取代核能前就全力廢核、在新市場還沒有足夠的胃納之前就企圖削弱甚至去除中國大陸的市場,這2種做法都太躁進了。
政黨和政治領導人或有意識型態、也有堅持的理念,但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是實驗、更非兒戲,執政者可以堅持、貫徹「非核」與「去中」的價值理念,但是要讓人民知道政府的路徑與策略;治理國家必須穩健,按部就班進行每一個政策,否則最終就是全民一同承受缺電的風險,以及出口下跌、經濟成長下修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