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像個穿制服的人:我是警察》

醒報編輯 2023/02/19 19:37 點閱 2893 次

權威、封閉的警察教育養成,加上強調服從的職場文化,豢養起體制這隻龐然巨獸,他期待從警政高層、基層員警與一般民眾三方面,喚起更多人的醒覺。本書是位從事基層警員十餘年的烏鴉,想要在外頭利用革命的力量推翻護法的力量,一旦成功,革命的力量就會成為新的護法力量,繼續保守。

王惀宇從事第一線警察工作超過十年,經歷了各種人情冷暖,與其他警察同樣活在絕望中:社會對於警察的敵視、漠視、無視,以及警察系統自身的黑暗,讓一切的犧牲成為必然,而後被大眾所遺忘。

無論被車撞、在街頭鬥毆被打、被抗議群眾衝撞、攻堅逮捕持槍犯嫌,我們隔天都是照常上班,不會有什麼心理輔導。

忙翻還要被處分

學長暴躁地把罰單本往桌上一扔,會這麼生氣,也是可以理解的。案件一直來,已經忙成一團亂了,連巡邏表都沒空簽,結果督導官還說學長沒站路檢點,要處分他。學長一直憤憤不平,對著不在場的督導官一陣痛罵。

「好啦,別講啦,到時候○巡官來調監視器,發現你在罵他,又要補一支申誡給你囉~」通常警察都是這樣安慰同事的。

然而,辦公室氣氛還是一片低迷。最近督勤真的太多了,三不五時就會有長官來。如果加上今天,這禮拜已經有六個同事被處分了。頻繁的督導讓大夥兒精神都很緊張,也比平常更容易激動。但這終究不是什麼好事,如果學長控制不住,因而在外面與民眾發生衝突,就更麻煩了。

「關老師」的真面目

「我們應該有什麼心理輔導機制吧?」我問了一旁的師傅。學長們聽我這麼說,露出詭異的笑容。「你是說『關老師』喔?」師傅說。關老師是警察心理輔導人員的代稱。依據警政署的說法,取這名字是為了要他們能「關心同事」。

「對啊,可以提供心理諮商之類……」
「那麼,你知道我們分局的關老師是誰嗎?──就是○巡官!」
「咦?!」這也太荒謬了吧?專門查勤務紀律的督察組巡官是關老師?先不討論這有沒有諮商效果,光是要保護個人的隱私,都沒辦法吧。

假如學長因為這支申誡想要諮商,他打電話到督察組,找剛剛處分他的巡官:「長官,您好。我剛剛被您砍了一支申誡,心裡很不舒服。我找您諮商的事,要幫我保密,不要跟您說。」怎麼想,都太荒唐了。

不具心理衛生專長

或許也是因為這麼荒唐。幾年過後,警政署下令將心理諮商業務從督察組移到祕書室,似乎認為這樣,大家就會比較安心。但無論是督察組還是祕書室,他們都還是長官。只要還是長官擔任你的談話對象,沒有人會放鬆心情,暢所欲言。

何況分局內職務的調動稀鬆平常。有一年,剛好就是督察組長接著擔任祕書室主任。前一年才說要「整頓」基層警員的人,隔年突然對大家說:「有問題,請來找我們。」「我們會幫助同仁。」聽了,我們只覺得毛骨悚然。

但終歸來說,這些「官老師」並不具心理衛生專長。畢竟長官們的業務也很多,沒時間去學習真正的心理專業,頂多就是聽過幾場講習,就被迫承接這個業務,甚至有人連自己是關老師都不知道。

真的能把我們接住嗎?

諮商輔導最重要的是建立對等的夥伴關係,讓當事人產生信任感,因而能真實描述自己的問題,並從中獲得支持。但只要雙方仍是「警官與警員」,就無法達到目的。除非他們是要找出「有問題的人」,建立「關懷輔導對象名冊」,將這些人貼上標籤,三不五時約談。

這些向我們伸來的手,真的能把我們拉起來嗎?

我從警這麼久,沒有一次遭遇攻擊後,有人跑來對我說:「你好,我是心理師,有沒有需要聊聊?」如果連事發後的處理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說有什麼事前預防動作。

警察的身心狀況,是公共安全

這幾年,我參加過機關辦的心理健康講座。雖然講者大都有心理學背景,但是並不懂警察。他們雖然很關心警察的壓力問題,可是沒辦法提供實質幫助。美國心理學會特別將「警察與公共安全心理學」分類為一個專業的分支,因為他們發現警察的心理問題更為複雜,需要理解警察系統的心理學專家。他們必須知道警察的壓力來源以及脈絡,才能真正幫助到員警。

近幾年,各國警察機關都將心理衛生業務委任給警察心理學專家,而不再由警務人員處理,也是為了提供更專業的協助。因為警察的身心狀況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公共安全問題。合法持有武裝、可以干涉人民的警察,如果情緒失控,對社會的危害將比任何人都要高。

警察也是人

英國劍橋大學曾經對一萬七千名員警進行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十九點四的人有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症狀,而其中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相關問題。研究發現,警察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發病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警察不僅僅只是一般人,某些方面甚至比一般人還要更脆弱。但我們卻一直認為「大家都沒事。」「警察有受過訓練,所以更能承受壓力。」「我們有完善的輔導措施。」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之前看到美國特勤局人員的訪談,對於這些專業人士是否會有情緒的疑問,他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我們也是人。」

可是台灣警察長久以來被當成機器。等到發生事件,得打出悲情牌時,長官才會在媒體前說:「警察也是人。」一旦等到事情過去後,基層警察又變回機器了。

權威警察體系

警察體系長久以來嚴格的階級劃分、家父長式的權威崇拜,以及忠誠義務的投射、恩給式的人事行政,強化基層員警對於體制的依賴,相信權利來自於上級命令。所有的改變都是長官的恩給,基層只能等待長官的憐憫。

許多人懷念陳國恩署長帶來的改變,甚至形成一種個人崇拜,「只有國恩能拯救我們。」我們不滿意現在的狀況,但大家並不想採取行動,只是等待再有一位英明的長官施捨恩惠。

對一個被期許為民主社會維護者的組織來說,這何嘗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我開始意識到這些情境是無法改變的,除非「我們」去改變。終究還是要有來自基層員警的集體意識,並建立一個能實質影響決策的機關內民主制度,才能真正保障權益,也符合時代的潮流。

「警察尊嚴」是什麼?從何而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德國建立威瑪共和,但德國人仍然懷念德意志帝國的美好時代,期望一個領袖帶領德國走出敗戰的陰影。台灣警察不也一樣,依然懷念已不切實際的舊時代,渴望被賦予權力與地位,盼望一個超人為我們改變一切?

如今多數警察執法,並不是因為理解法律本身的意涵,而是因為上級命令我們要做、長官覺得重要,所以我們照辦。換言之,就算長官的命令有問題,員警還是不會有疑問。員警服從的是「命令」,而非「法律」;信仰的並非共和民主法治精神,而是體制的權威;整個系統追求的是數字而非價值,強調的是忠誠義務而非法律權利──正如當時威瑪共和缺乏核心價值,導致系統失靈一樣。

最終德國盼來了希特勒,帶來了毀滅。德國人將永遠背負這個共業,直到歷史的盡頭。

追尋警察的價值

那麼台灣警察會等到什麼呢?我們所盼望的「警察尊嚴」究竟是什麼?我們應當追尋的價值是什麼?如果能從養成教育開始,確立警察任務的核心價值,使警察從強調服從與階級的團體,變成民主憲政的守護者。從信仰權力變成信仰權利,遵守紀律變成遵守法律……是否能找到諸位長官企望的「執法尊嚴」,以及我們所盼望的「警察尊嚴」?

不再期待超人拯救世界,而是創造一個不需要超人拯救的世界。警察不是超人,無法解決社會問題;同樣地,長官也不是,他們無法帶來變革。

台灣警察要真正變革,或許不僅是器物或制度層面,而是得再思考警察應信仰、守護之物。從舊有的框架獲得解放,進而讓警察得以追尋自己的價值。 (昀恬/輯)

《活得像個穿制服的人:我是警察》
作者:王惀宇 (警察)
出版社:寶瓶文化

其他書訊:

《別讓不安吃掉你的人生》
作者:松村亞里
出版社:台灣東販

書中深入淺出帶引讀者將自己身邊的人際關係,打造成彼此能舒適做自己、不怕失敗、勇於挑戰的環境。只要將焦慮、恐懼都能變成安全感,人們都會有所成長、變得幸福。能讓大家綻放耀眼光芒的人際關係,即使「犯錯」也能通往成功!

正向心理學學者、醫學博士松村亞里曾在紐約市立大學、國際教養大學負責心理諮商和講授心理學課程超過10年。之後隨同丈夫再度回到紐約。2013年開辦心理學講座廣受好評,因而擴大到州內各地。設立「紐約平衡生活研究所」,推廣正向心理學。

《大地永不失約的節氣更迭》
作者:狄赫丹
出版社:崧燁文化

本書從立春開始完整介紹二十四節氣。從天文科學上的意義到農民的耕作日程、民間風俗等,作者將二十四節氣拉進現代人的生活,在充滿科技與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中,帶領讀者找回屬於華夏民族特有的古樸與生活詩意。

作家、記者、行者、出版社編輯狄赫丹遊歷過壯闊的藏區,體驗過西南、西北少數民族風情。著有《行走西藏》。

《在職場作主門徒》
作者:大衛.吉爾(牧師)
出版社:橄欖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職場工作,在職場也會接觸到廣大的禾場,亟待耕種收割。但是,如何才能在職場作見證、傳福音呢?「信仰與工作結合」是在教會學不到,但大多數信徒都亟需學習的功課。

作者大衛.吉爾藉由他廣泛的獨特經驗(神學院和商學院倫理學教授、牧師、企業顧問和社區組織者),完整探討職場門徒訓練所需的各樣裝備,提出實際建議,包括職場基督徒應為工作做好哪些準備:如何為工作禱告、如何研經以尋得與工作相關之教導、如何建立團隊彼此支持、如何讓自己在工作中表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