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談濕地的生態及防災功能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3/02/09 09:59 點閱 3278 次

剛剛過去的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主要是為紀念1971年的該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簽署了國際《濕地公約》,開始致力推動國家的行動和國際的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地球上的濕地。

自古以來,人類依水而居,濕地開啟了城市文明的第一個腳蹤,與人類的生產及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目前國際濕地名錄涵蓋著約2200處、總面積超過207萬平方公里。

地球的腎臟

濕地對人類和地球生物至關重要,許多研究顯示,濕地的經濟價值遠遠超過陸域生態系統。濕地只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7%左右,但卻蘊含著40%的物種在濕地棲息和繁殖,碳儲量更是全球森林的兩倍。

濕地像是一座過濾器,能夠淨化水中的有毒物質,被稱為地球的腎臟,幫助社區減緩洪水和暴雨的衝擊,保護海岸線,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重要的淡水來源。

濕地是食品、原物料、醫學遺傳物資的重要來源,在交通、旅遊、文化和精神福祉方面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超過10億人依靠濕地維生。聯合國正在推展的永續發展目標中就有75項指標,必須透過濕地來實現。

濕地快速流失

然而,在過去50年間,隨著城市擴張,自然濕地被填平消失,全球的濕地面積減少了35%,這一趨勢自2000年以來減幅越來越快,全球各區域皆是如此。2018年《濕地公約》首次發布的「全球濕地展望」就警告,全球濕地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三倍,再不採取行動,未來將產生嚴重後果。根據預測,至本世紀末,氣候暖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幅度,沿海濕地將會進一步消失20~90%。這一危險的趨勢必須扭轉。

近年濕地快速地流失,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氣候變遷、人口成長、都市化擴張(尤其是沿海及河口三角洲地區)以及消費型態改變等,這些因素也都影響了土地與水資源的永續安全利用。

因此,聯合國已採取行動,致力於解決濕地減少的問題。例如在2022年,3月的聯合國環境大會上通過了致力於保護湖泊,以及尋求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決議,為未來落實地方和國家的保護措施奠定基礎;12月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上達成協議,承諾恢復30%退化的內陸水體,並加強保護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

臺灣的濕地很珍貴

臺灣身為海島國家,自然也孕育了不少濕地。從1980年代引入濕地的觀念後,經歷了一波波保護濕地的環境運動,終於打開了民眾的視野,大家漸漸了解濕地的重要與珍貴,也在201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濕地保育法》,並於2015年2月2日正式實施,列入了42處國家級、41處地方級,共83處的國家重要濕地,總面積約有4萬7千多公頃,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

在現今氣候暖化的因素下,濕地除了「水鳥悠哉,芳草萋萋」的生態保育價值外,更有防洪、抗旱、調節水資源,以及改變微氣候的重要防災功能。在國家的長期規劃裡,這是一項絕不能遺漏與忽略的重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