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歲月〉談善心與回報

朱全斌 2023/02/02 12:36 點閱 2533 次

人生而不平等,有人出身富貴,有人天生貧賤,命運各有不同。然而一個人是否快樂,或者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則是由後天的修為決定,這點倒是公平的。因為幸福快樂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主觀感受,與擁有金錢、物質的多寡無關。

行善不是為了回饋

從小我們就經常聽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卻經常看到行善之人遭遇到許多磨難,而作惡之人卻佔盡好處,也對接下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這兩句感到懷疑。

然而,我覺得人是否會行善,乃取決於是否有善心,而不是為了有好報的功利目的。而在行善時,看到對方因為你的幫助獲得改善,心中由然而生的欣慰感,也已足夠回饋,並不需要更多的回報。

仁慈的繼母

自小母親就跟我說,人有能力就要做好事,尤其看到處境不如我們的人,能幫忙就要幫忙,因為人都會有困難的時候,幫別人就是幫自己,這是善的循環。前不久跟老同事曲老師聚會,聽她談起發生在她身上的經歷,正可以當作是一個例子。

二十年前,曲老師辭職遠嫁紐約,跟她結婚的對象因前一段婚姻留下了一個四歲的男孩,因此曲老師一過去就成了一個繼母。男孩的父親將照顧及教養孩子的責任完全都交給曲老師,而孩子的生母也從來沒出現過,秉性仁慈的曲老師將這個孩子如同自己親生的一般對待,完全不像刻板印象中的「後媽」。

然而三年後,因為先生的花心與不負責任,曲老師決定結束短暫的婚姻返回台灣,離別前怕還在發育中的孩子沒人照顧,特地將不同尺寸的衣服跟鞋子預先買好,讓他在未來幾年中不致因為身體長大而沒有衣鞋可穿。返回台灣後,更每年固定會寄聖誕禮物給孩子,一直到他進大學為止。

十五年一見如故

孩子上大學之後,便開始寫信給曲老師,跟她報告自己的近況,而到了畢業這一天,家境小康的曲老師更寄了五千美金給他,請他給自己買一件畢業禮物。後來才知道,這個孩子自進了大學就靠獎學金跟助學貸款來維持生活,這筆錢正好讓他用來償還一部分貸款。

在一次訪美的旅行中,孩子聽見她到了美國,立刻搭飛機來看她,生性內向的她本還有些忐忑,不知要如何跟已經成人的孩子對話,沒想到十五年沒見,這孩子一見她就十分親熱,跟她有說不完的話,好像想一下子就將十五年的空白填滿一樣。而自那次見面後,兩人就一直保持著聯絡。

唯一認定的母親

曲老師告訴我,在最近一次的電話聊天中,孩子跟她說,有句話一直想跟她講卻總找不到機會,他說:「我父親這一生不知帶給我多少母親候選人,但是在我心目中,只有妳才是我真正認定唯一的母親。」

曲老師一直沒有再婚,也沒有自己的兒女。在退休之後,一直過著簡單的獨居生活,朋友都關心她的晚年會不會太寂寞了。她當年不計較對方是不是自己親生的骨肉而自發的善心對待,被老天爺看到了,並回賜了她一個兒子,這真誠的感情,才是人間最珍貴的禮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