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這樣「聽」》

醒報編輯 2023/01/05 20:36 點閱 2857 次

2000年,美國洛杉磯的「和諧計畫」(Harmony Project)陪伴低社經社區孩童學習樂器。結果證明,學音樂不僅改善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閱讀能力,成功讓他們進入大學、翻轉階級,更重要的是,音樂也培養這些孩子的信心與合作能力,打造一輩子難忘的成功經驗。

妮娜‧克勞斯是神經科學家、業餘音樂家。美國西北大學休.諾爾斯聽力學中心主任兼研究員。主要研究語音和音樂感知相關的神經生物學。克勞斯為人類聽覺神經系統研究開啟了新的面向,同時致力於跨界合作,將學術發現應用於教育、健康醫療,並為公共政策提出更具科學基礎的見解。

聆聽音樂除了有放鬆、抒壓和調整心情的效用,還可以在注意力、記憶、運動同步(motor synchronization),和推理能力等層面上帶來短暫的好處。這可能是因為聽到令人愉悅的音樂時,多巴胺的分泌量會增加,而心情好的時候,思考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聽音樂治療疾病

此外,聽音樂有助於神經疾病的治療,如失智症和帕金森氏症,也能幫助中風病人康復。然而,儘管大家普遍認為讓搖籃裡的嬰兒,甚至是還在子宮裡的胎兒聽古典音樂很有幫助,但目前為止顯然沒有證據支持光是聽音樂就能對聲音意識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和諧計畫的結果清楚地指出,「主動」從事音樂活動才能改變大腦處理聲音元素的過程。這項計畫一開始對受試者進行基礎的音樂訓練,像是指導他們仔細地聆聽音樂,他們實際演奏音樂的時間並不多。直到孩子們進入親自動手演奏音樂的階段,他們的大腦才出現明顯的變化。實際演奏音樂才能改變我們大腦對聲音預設的反應狀態。要讓腦中處理聲音的方式發生長久的改變,必須經過訓練、重複和練習。

改變大腦需要時間

我的工作有一部分是負責審查履歷和研究所的申請資料。說來有趣,這些申請者列舉了許多經歷,參與的事情愈來愈多,但在每件事上只花費一點點時間。許多人在厄瓜多待了一下,當了一會兒的營隊輔導員,又花點時間學習製作陶器。然而,根據我的經驗,最強的學生是那些花費很長時間專注於一項或兩項活動的人。

在芝加哥和洛杉磯展開的兩項長期研究中,受試者在經過一年的音樂教育後,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並沒有明顯的改變。只有到了從事音樂活動整整兩年之後,才觀察到他們的大腦在處理對語言來說很重要的聲音元素時有根本性的改變。

這表示音樂教育對大腦的影響無法很快的形成,也沒辦法透過一直在不同活動之間轉換得到好處,不管這些活動多麼有益,也無法使人腦產生長久的改變。這種慢速的改變看似消極,但其實是有好處的,想想看,如果大腦時不時地就得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化,那它該有多困惑啊!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是長時間持續從事某些活動所造就的。

音樂教育的好處

如果給我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告訴老師、父母、醫療保健從業人員,以及任何願意聽我如何以生物學研究的證據來支持音樂教育真的會有許多好處的人,我會這麼說:

一、聲音意識影響很廣,牽涉到我們思考、感受和運動的方式。音樂非常能夠跟整個聲音意識產生互動。透過從事音樂活動可以重新打造腦區之間的網絡,進而強化處理聲音的機制。二、從事音樂活動所提升的能力以及所改變的大腦活動,有許多跟語言及閱讀有關:從事音樂活動可以提升學業成績;從事音樂活動有助於縮小貧富所造成的學業成績差距。

三、從事音樂活動明顯改變大腦神經反應的特徵:
● 無論你演奏哪種樂器(包括人聲在內)。
● 無論你演奏哪一種類型的音樂。
● 無論你接觸哪一種類型的音樂教育(團體課或個人課)。
● 無論你接受哪一種形式的音樂教育(在學校課堂或是私下學習)。
● 無論你的音樂老師是誰(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師或是沒有正式教師證書的音樂家)。

學音樂助於孩子遠離麻煩

四、主動參與音樂活動,例如親自演奏樂器或演唱,會改變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被動聆聽是不夠的。五、從事音樂活動造成的影響可持續到童年期過後,透過從事音樂活動而使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得到強化,這樣的效果可持續很久,即使你已經不再從事音樂活動也一樣,這些效果甚至可以持續至老年期。

六、從事音樂活動帶來的效果不能求快,持久才能使大腦發生改變。七、音樂非常適合培養孩子的社群意識,音樂可以讓個人融入更大群體中,使不同個體在情感上傾向於一起工作,進而在群體中打造出凝聚力和共同理念。在各種文化的傳統中,音樂是共通語言。因為音樂會跟我們的感受及我們的認知系統產生互動。跟著音樂一起擺動身體容易讓人產生合作的意願。

八、除了科學證據外,還要考量經濟層面。音樂教育有助於孩子遠離麻煩,相較於醫療和監禁所需的花費,學習音樂的費用微不足道。

音樂教育是無形資產

音樂教育帶來的資產是無形的,音樂教育最棒的好處有些是難以量化的。音樂以一種全面的形式支持兒童的發展:持久的友誼、多年規律練習帶來的專注力和紀律、與他人合奏所獲得的社群參與感、上台演出帶來的自信⋯⋯音樂帶給孩子全新的教育面向,這是在其他學科裡找不到的。

演奏樂器的動作是一種非語言形式的思維和意會,帶來更高程度的、更充分的自我認知,對感受的自我覺察,讓孩子從中發展出美學的素養。

正如教育家萊默(Bennet Reimer)所言:「音樂是基礎教育的一環,若要實現最基本的人性,必須透過體驗音樂。」這些無形的資產是真實的,但它們不像認知能力或語言能力那般容易測量。我們不太可能設計臨床試驗來判斷這些不那麼明顯的益處,是否真的源自於音樂的影響。事實上,在有關音樂訓練的實驗中,每添加一層控制通常會遮蔽了那些讓音樂得以是音樂的無形資產。(昀恬/輯)

《大腦這樣「聽」》
作者:妮娜.克勞斯 (神經科學家)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羔羊為何沉默?》
作者:萊納.毛斯費德(德國基爾大學教授)
出版社:南方家園

對於真正重要的政治決策,有話語權的是政治與經濟團體,而他們不僅沒有民主合法性,也沒有民主問責義務。菁英掌權不僅對經濟、社會與心理具破壞性,更逐漸摧毀我們的社會與生活基礎。

本書所有章節都圍繞著用以削弱民主的策略以及民眾未能察覺蹊蹺的原因、討論新自由主義與菁英民主如何破壞今日的社會、揭穿思想灌輸系統與其歷史,並介紹心理學上各種影響大眾認知的方法。

《你不欠任何人》
作者:卡羅琳.嘉納.麥格勞(作家)
出版社:時報出版

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有人提出要求時,就一定有所回應;心裡不願意,但嘴上一定會說好。我們總是怕失禮,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總覺得內心有所虧欠。但你有沒有想過:塑造好人的形象、不懂得拒絕,就好像持續累積精神上的債務,最後讓自己的身心破產,旁人還說你活該。

在本書中,作者會透過自身的成長故事來說明,「乖小孩」、「救世主」、「超人」這些角色定位為何對你有害。在每個章節尾聲,她也會帶著讀者進行一項簡單而有趣的「不欠人」練習,讓我們放下過度努力,從「自我羞辱」漸漸走向「自我照顧」。

《悅讀聖經:詩篇》
作者:天恩出版社
出版社:天恩出版

聖經蘊含上帝美麗的真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亮光和意義。舊約聖經中的以色列人會在節期聚會時吟詠《詩篇》,如同今日的我們唱聖詩讚美神。本書集結大衛等多位詩人對神的讚美,將最美的頌讚榮耀歸於神。

天恩出版團隊透過反覆閱讀、咀嚼、思考,默想神話語的深意,嚴選經文配圖,精心編排每頁版面,將信仰結合美感融入生活之中。盼望《悅讀聖經》使人得見造物主的榮美,在美中悅讀,遇見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