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 日九合一大選投票,附帶「十八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公投。各政黨希望爭取新世代年輕人的選票,但是年輕人期待的改革,政府做到了沒有?
選務不能數位化?
台灣號稱ICT(資通訊產業)發達,5G、AI、高速運算、大數據分析都已相當進步,年輕人早已熟悉數位網路運用,政府又耗鉅資成立數位發展部,但是看看現在的選舉流程,以及投開票作業,完全延用數十年來的人工模式,從選舉公告、候選人名單製作、投票通知單,以至投開票作業,繁瑣的人工作業,落伍且不經濟。
以最受爭議的不在籍投票為例,亞洲國家除了越南之外,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都早已實施,遑論歐美先進國家,各國都希望保障人民基本的公民權利,讓政黨競爭公平合理。
不在籍投票一再延宕
號稱自由民主的台灣,公民投票法第25條早已於民國107年1月3日修正通過,明訂全國性公民投票,得以不在籍投票方式為之,其實施方式另以法律定之。行政院去年9月,通過「全國性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法」,但是延宕迄今,仍未實施,以至於海外國民、僑民、軍人、受刑人,今年連新冠肺炎確診者都被剝奪投票權,爭議不斷。
多少年來各界一再呼籲政府,儘速實施不在籍投票,但是官僚始終有原因拖延,拒不實施,以至據估計約有80萬人的投票權被剝奪。各種流言紛起,認為是執政黨故意拖延,以免不利自身選情,究竟是否如此,執政黨心中有數,然而卻因此揹負反民主改革惡名,值得嗎?
枉稱資通進步國
再說到選務工作的落伍,歷經數十年不變,迄今還大量印製候選人名冊、政見,以及投票通知單,再由村里長或幹事人工分送,投開票作業也是大量使用人力。據估計至少將動員20萬人參與,耗資40億元以上,才能完成投開票作業。作業流程很難說服人民相信,台灣是資通訊產業發達的國家。
各政黨現在都希望爭取18歲年輕人的選票,據統計約達40萬人,票數之多,也成為選舉兵家必爭之地,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政府究竟要拿什麼向網路數位時代的年輕人證明,台灣民主政治正在與國際接軌?又有什麼傲人之處呢?
如果連最基本的選務,以及不在籍投票都拒絕改革,又要如何證明蔡英文總統所言「我的強項是改革」呢?
18歲年輕人的選票,各政黨垂涎,重要的是,拿什麼向年輕人證明,政黨的改革誠意呢?光有選舉口號,並無實際行動,年輕人會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