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近來不斷大聲疾呼,倡議「18歲公民權」修憲公民複決,目標至少要獲得965萬張票才能過關。
投票權厚此薄彼
為什麼要開放公民權到十八歲,因為希望權利能夠普及到更多民眾,這類立意良善的做法,本該在各樣選舉中繼續推廣,沒想到各界推動再三的「不在籍投票」,卻在這麼多年中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豈不矛盾?
尤其近來更敏感的就是確診跟隔離者是否能夠投票?也被政府否決,雖然目的是為了防疫,但是如果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做到,台灣竟做不到。難道,倡議民主又是科技先進國家成員之一的台灣,會在能力跟意願上比不上其他國家嗎?
確診者不讓投票?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樂觀估計,到選舉當天因確診無法投票的,可能只有幾千人,政府限制確診投票,是為了防疫的考量。但是依目前狀況,投票日隔離人數可能達有二十萬人。
疫情人數始終都在浮動,未來疫情如果再度蔓延,就算過了今年九合一選舉,到了2024年的總統大選,也可能遇到類似狀況。
政府需要未雨綢繆,不然到總統大選一旦確診人數太高,難道要因此延後選舉嗎?只要看看鄰國日本跟韓國的先例,其實確診者投票並不是做不到,而是政府肯不肯為。
不在籍投票卡在哪?
對於不在籍投票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行之有年的通訊投票,一種是針對疫情採取的特殊投票方式,像是韓國特別開設特殊投票區跟延長投票時段,給予確診者投票。
先從通訊投票說起,目前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跟韓國早已經有通訊投票的傳統。要採行通訊投票的前提就是要先修法,民進黨做為執政黨在國會早已經是多數黨,要說沒有條件修法實在說不過去。
過去有人認為台灣外部威脅嚴重,尤其是對岸中國台商眾多,無法確保投票過程的公正。問題是如果台商可以回國投票,難道就沒有國安威脅?
台灣僑民在世界各地都有。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統計,在美台裔人數介於19萬5000到69萬7000人之間。因為台灣容許雙重國籍,所以可投票人數比較難以計算。
忽視百萬人投票權
2021年中國人口普查,當時統計在中國的台灣人有將近16萬人,台灣主計處自己估計,在中國就學、居住跟工作的人數大約40萬人,但是如果包含眷屬可能高達上百萬人。這還沒有列入其他世界各地的台灣僑民,輕忽這些人的公民權利,跟政府推動公民權下修的美意是矛盾的。
針對台灣的外災威脅狀況,其實可以在立法過程中,排除特定地區跟特定條件的通訊投票,而不是一刀切地因噎廢食、全盤否定。
另外一種是仿照韓國的延長投票跟設立特殊的投票站。韓國在實務上有出現,因為排隊人數過多,無法確保染疫者跟未染疫者徹底隔開。但是就因為韓國已經做過了,只要確保兩者的投票時間,拉得更開就可以解決。
美國能台灣不能?
尤其韓國的染疫比例比較台灣,是更多更嚴重,如果真的按照衛服部長薛瑞元的樂觀估計,人數更可能進一步降低。中選會擔憂選務混亂,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明知可為而不為?站在開放公民權的立場,政府不應該自相矛盾。
不在籍投票早已經是世界潮流,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光是郵寄投票就高達八千萬人,這是超過總統票人數的一半。以這樣大規模的程度,已經可以讓台灣借鏡到非常多的經驗跟防弊的方法。
疫情只是可能影響投票的狀況之一,如果政府不能趕緊開始,那只是讓台灣的公民權普及永遠落後在先進民主國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