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母親的形象離不開一身旗袍,不管是居家、上班、買菜、逛街或是吃喜酒,身上總是罩著一件依場合不同,而在質地、花色、款式上不一樣的旗袍。
媽媽的衣櫥
那時我們住在一幢日本式的木造平房,在父母的主臥室裡還嵌著一個儲藏間,當時就成了母親的「步入式」衣櫥,裡面除了皮箱,還掛著琳瑯滿目的旗袍,少說有幾十件。幼年的我最喜歡在裡面鑽動,享受著不同料子帶來的柔軟觸感,而每一件衣服上面都有母親的味道。
因為旗袍講究合身,這些衣服都是訂製的。當時添購新衣的程序是這樣的,首先要去買布,那時博愛路上有鴻翔、立大祥,衡陽街也有華竹等綢緞莊,因為距離母親工作的地點很近,她喜歡約同事一起先去那裡選料子,等選定了再利用週末的時間去買。
我跟過去了幾回印象很深刻,五顏六色的布料掛滿整座鋪子,看得我眼花撩亂,好像掉進了萬花筒一般。
找裁縫訂做旗袍
在七零年代以前,成衣的選擇還不太多,不光是旗袍要訂做,一般時裝找個裁縫來量身定制也是很普通的事。那時候裁縫店很多,競爭很激烈,店裡面總是會放上好幾本日本婦女服裝雜誌,給顧客參考。
男士們那時也時興去西服店做西裝西褲,料子在店內就可選擇,不必去布店,方便得多。做襯衫也是一樣,我念中學時就經常帶著從台英社買來的歐美雜誌如GQ等,有時會帶到店家,請他們依據裡面最流行的款式照做。
親友們那時送禮也流行送衣料,家中的五斗櫃抽屜裡總是會躺著幾塊好料子。母親喜歡去住家附近一間叫「藝林旗袍」做衣服,她說這家雖然比較貴,但是做工細緻堅固,不脫線也不走樣。別小看一件旗袍做起來可講究了,像是手工盤扣、滾邊、暗扣、襯裡…等都是基本配備。
旗袍也要換季
隨著四季更移,母親的旗袍也要換季,春秋是清雅的綢緞、夏天是鏤空的薄紗,冬天是素色的毛泥,另外還要備幾件參加喜宴時穿的禮服,上面會有閃亮的圖案或者裹著刺繡。
從老照片上發現,在我襁褓時期,母親還會穿著從大陸帶過來的陰丹士林旗袍,後來因為式樣老舊又顯得寒酸,都壓在樟木箱底下了。
自從上國中之後,母親就開始穿洋裝了,不知道是因為身材走樣還是比較舒服的關係,漸漸地再也沒有看到她穿旗袍了。
母親穿旗袍雖然不像電影「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那般婀娜多姿,但還是多了幾分女人味。我想當她改穿洋裝時的心情,大概也是在跟自己的青春告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