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的景氣循環原理,其實跟人的「生、老、病、死」一般,任誰也躲不過。僵持許久的通膨、升息循環及俄烏戰爭持續膠著,令人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那就是景氣已反轉向下。若問,何以得知呢?
注意數據
春江水暖鴨先知,「出口訂單」及「進出口金額變動」就是貿易熱絡與否的先行指標,而「景氣對策信號燈」則是判斷國家經濟走向的重要資訊,其他尚有「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等可供參考;就如同我們做健康檢查一般,數據出現紅色就是身體的警訊,不及早醫治,恐每況愈下,甚至病入膏肓。
出口終結26個月正成長
台灣前二年的出口表現可說是相當旺盛,究其因係為資通訊,半導體等具競爭力的高科技商品的強力支撐。然近來已出現需求減緩,全球經貿開始吹冷風,讓出口由赤熱火紅漸漸轉為陰冷憂鬱的藍。
財政部所公布的9月出口成長已出現年減,不僅低於預期,同時也中斷連續26個月正成長驚人的紀錄,這紀錄曾讓執政當局所津津樂道,自信滿滿。眾所周知,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經濟成長引擎端賴出口,出口不振,經濟自難有起色。
景氣信號燈近藍燈
景氣對策信號燈已行之多年,主要用以判斷景氣運行所處的位置及經濟表現。其分數由9項指標組成。國發會所公布9月景氣燈號統計結果,綜合判斷分數下滑至17分,創下2019年3月以來低點,已是藍燈區間下緣。尤有進者,景氣領先及同時指標續呈下跌,顯示景氣走緩愈趨明顯。
台灣製造業產值占GDP比重逾三成,可謂舉足輕重。因此,由中經院所定期發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就顯得非常重要。最近公布的10月PMI指數經季節調整後,呈現連續4個月緊縮。特別是組成項目中的新增訂單指數已連續7個月下降。
除此,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也中斷連3個月的擴張,正說明了對未來前景不被看好,產業保守以對。尤其,廣大的中小企業對訂單取消、延單沒有抵抗能力,恐陷入資金壓力,甚至有斷鏈疑慮,值得政府關注及協助。
科技業大砍資本支出
景氣下行,一向嗅覺敏銳的科技業最早看到砍單或是減少資本支出因應。如護國神山台積電在10月的第三季法說會宣布,將今年資本支出由原來的400億美元調降至360億,降幅約1成。
此舉被解讀為產業景氣能見度低,具下行風險。同樣,半導體業者世界先進也大幅下修明年資本支出。旺宏電子因應市場需求變化,將資本支出下修,減幅逾三成。面板業的群創,友達電子亦將今年全年資本支出分別下調1成及2成,可見一斑。
經濟火車頭房地產走弱
最近,政府祭出了一連串的打炒房措施,加上升息利空衝擊,不確定性增加,讓房地產市場氛圍出現轉折。雖然都會區房價仍居高不下,但成交量已明顯萎縮,交易冷清。
據報導位於台中七期黃金地段的「惠民段141地號」70年期設定地上權招商案,在招商期間高達40組人馬搶領標單,但開標日卻因無人投標宣告流標,不就說明投資者憂心景氣反轉,投資可能血本無歸而放棄嗎?
無薪假變多了
勞動部的最新無薪假統計,全台目前有2,620家事業單位、17,215人正在實施無薪假。若與前一周相比,家數新增127家,人數增加963人,實施期間多數為6個月以上。從實施人數來看,支援服務業(旅行社)居冠,其次為製造業,第三則為批發及零售業,至於運輸及倉儲業、住宿及餐飲業。此數據變化反映著景氣下行對產業的衝擊,逼得產業必須採取無薪假方式救急。
國際貨幣基金(IMF)下修全球、美國及歐元區經濟成長率,今、明兩年分別為全球3.2%及2.7%,美國1.6%及1.0%,歐元區3.1%及0.5%。世貿組織(WTO)示警全球貿易成長放緩,今、明兩年成長率分別為3.5%及1%,台灣經濟成長也遭下修。
凡此在在預告景氣寒冬已降臨。因應之道,除了「撙節支出」外,俗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史記》〈貨殖列傳〉所述的「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早已告訴我們,在乾旱時,要預先購買船隻以備水災來臨時需求;而當大水災來時,則要採購車輛,以待天旱時所需,才能審慎度過景氣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