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醒報編輯 2022/10/30 20:05 點閱 2627 次

朋友,是激發腦內啡、帶來幸福感的重要泉源。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及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將科學研究的洞見、親身的體驗與文化相融,探索並整合了心理學、人類學、腦科學、社會學、神經科學、遺傳學等知識,巧妙地把它們編織起來,為你深度解析社交的神奇密碼!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友誼和寂寞是一體的兩面,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總在兩者之間徘徊。這十多年來醫學界的研究人員感到驚奇的是,友誼竟有這麼大的影響──不只我們的幸福快樂,健康福祉,甚至連我們的壽命長短,都受到友誼的主宰。

我們不太能應付孤立隔離。然而友誼是雙向的過程,需要雙方理性地相互適應,彼此包容,願意留時間給對方。這點在現代世界中尤其明顯。就在我們認為社交生活再好不過的時候,卻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孤獨的時疫。

朋友很難取代

「十一鬍子月基金會」(Movember Foundation)2014年委託的一項研究調查了近4千名澳洲男性後報告說,朋友很少和社會支持低的男性精神困擾最嚴重,尤其是友誼只建立在如運動等共同興趣上的人更為脆弱。

在社團成員結婚生子或搬遷分散後,剩下的人失去了朋友,而這些朋友很難取代。孤獨成了現代的致命疾病,迅速取代其他更常見的病痛,成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

朋友越多越長壽

也許這20年來醫學文獻中最驚人的發現是:人的朋友越多,受病痛折磨的機會就越小,也越長壽。猶他州楊百翰大學社會關係與健康實驗室負責人茱利安.霍特─倫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就為我們提供了特別有說服力的證據。研究專長是社會關係和寂寞對人類生存機會影響的她檢視了148份影響人類死亡風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得出如上的結論。

這148份報告共採取了30多萬名病患的樣本,衡量標準是你是否能存活。這份報告中收集的因素包含了:你體重超重的程度?吸多少菸?喝多少酒?多常運動?你住的地方空氣污染有多嚴重?在做什麼樣的復健訓練?

除此之外,他們也檢視社交世界,包括如:你是已婚還是單身?參加多少社交活動?有多少朋友?你與朋友交往多頻繁?你是否覺得寂寞或孤立?你覺得自己由其他人那裡得到多少情感支持?

相處時帶來的輕鬆感

報告結果最出人意表的是,影響你生存機會最大的因素是社交世界的標準,尤其在罹患心臟病和中風之後更是如此。最佳的預測指標是社會支持高低頻率對比的因素,以及衡量你融入社交圈及當地社群程度的因素。如果你在這些方面的得分高,存活率就會增加,甚至可能多達50%,只有戒菸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哥本哈根丹麥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齊格.桑提尼(Ziggi Santini)對3萬8千名50歲及以上的人所作的分析發現,有較多好友和較積極參與社團組織的人,比社交較少的人更不容易憂鬱。在某個程度上,這兩種社會因素可以彼此交換──有較多的朋友和較少的活動就和擁有較少朋友和較多的活動一樣。

穿梭在朋友或社團之間,與有幾個一起消磨時光的好友,在心理上截然不同。你很可能覺得自己並不屬於群體,因此即使你自認為在社交圈裡很忙碌,卻依然感到寂寞。重要的是與朋友相處時帶來的輕鬆感,而非瘋狂地四處奔忙。

孤獨感影響健康

茱利安.霍特─倫斯塔德在另一項研究中,探討了人到了60歲之後,寂寞對他們的壽命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她整理了70項研究的資料,平均七年的時間內共抽樣了近350萬人,她對照受訪者的年齡和性別,以及他們在研究開始時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社交孤立、獨居和感覺孤獨等因素,會使死亡機率提高約30%。而且我們不能把這種影響歸咎於患病或殘障的人朋友較少,或者他們因為無法出門而感到比較孤獨,因為研究人員已排除了這些特殊因素。

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自社會學家尼克.克里斯塔基斯 (Nick Christakis) 和詹姆斯.佛勒(James Fowler)採用佛雷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資料──這個研究最初的設計是為了要調查造成心臟病的因素,並且納入了社區中所有的成年人。

由1970年代初到2003年為止,追蹤每個人達30年之久。在這個社區所收集的友誼資料並非最理想(只要求他們列出最好的朋友是誰),但因為兩位學者調查了整個社區,因此不僅能夠重建誰和誰是朋友,也能知道誰是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他們可以由研究對象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行為或健康狀況變化,來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或健康狀況的變化,以此類推。

朋友快樂你也會快樂

他們發現你未來是快樂、憂鬱或肥胖,以及你戒菸與否,全都與你至交的類似變化有密切的關聯。朋友的朋友的行為對你的影響較小,但仍然顯著,而你朋友朋友的朋友對你則有少量但可以看得出的影響。但在這些人之外,其他人對你則沒有影響。如果查看他們把整個社區當作一個整體的圖表時,可以明顯看出快樂的人會聚在一起,而不快樂的人也會聚在一起。

如果你的朋友快樂,你就很可能也會快樂。你甚至可以看出快樂在人群中緩慢擴散:如果樣本中某人的朋友感到快樂,那麼這些人在接下來的抽樣中,就越來越有可能由不快樂變成快樂。

如果友誼是雙向的──兩人都把對方列為好友,情況就更明顯。如果友誼並非雙向的──亦即只有一方把另一方列為朋友,那麼效果就微不足道。儘管不憂鬱的朋友會大幅降低讓你感到沮喪的機會,但一位憂鬱的朋友使你憂鬱的可能,是快樂朋友讓你快樂的六倍。女的朋友對憂鬱的傳播,效果特別強烈。

配偶離世

在我父親撒手人寰之後六個月,我母親也去世了。他們兩人生前一直都很活躍,雖然都年逾80,但大致上身體健康,心智健全。菲利克斯.艾沃特(Felix Elwert)和尼克.克里斯塔基斯(Nick Christakis)檢視了美國聯邦醫療保險(American Medicare)資料庫裡近40萬對已婚夫妻的資料,發現配偶去世會使男性在不久之後死亡的機率提高18%,而丈夫死亡,則會使妻子的死亡風險提高16%。

死因出人意料地具體。對男性而言,妻子不論因什麼原因死亡都會增加他們因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糖尿病、意外、感染/敗血症和肺癌死亡的機率達20%,對其他死因的影響則小得多。而在女性來說,配偶死亡會提高她們因COPD、大腸癌、肺癌和意外死亡的風險。

對兩性而言,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的發病率都並未因配偶死亡而明顯提高,發展非常快速且預後不良的癌症(如胰臟癌、攝護腺癌和肝癌)的風險也並未因此增加。

家人是特殊的朋友

在很多方面,家人就是一種特殊的朋友,也扮演和朋友一樣的角色。1947年,流行病學家查爾斯.史賓斯(Charles Spence)對紐卡索(Newcastle upon Tyne)嬰兒的健康展開縱貫研究。當年五月和六月在這個城市出生的千餘名嬰兒在出生後的頭一個月接受了詳細的調查,之後則斷斷續續地接受追蹤調查,直到15歲為止。

這項研究最明顯成果之一,是孩子生病甚至死亡的比率和大家庭的規模密切相關:親戚較多的孩子生病的次數較其他孩子少得多,而且存活率更高。2000年代初期,我們以利物浦地區有2歲幼兒的74位年輕母親為樣本,記錄這些母親和幼兒所生的疾病,以及他們聯繫個別家人和朋友的頻率,為期一年。

和近親接觸頻率較高的人,患病率較低(而非像你想像的社交接觸會導致疾病傳播),尤其如果他們接觸的人是與非常親密的親戚。這點對她們的幼兒亦然。這再次證明有大家庭的人碰到的問題較少。 (昀恬/輯)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作者:羅賓.鄧巴(演化心理學家)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其他書訊:  
《移動力》
作者:帕拉格.科納

出版社:聯經出版

在過去的六萬年中,人類文明反覆出現的特徵是「移動」,是對資源和穩定性的不斷探索。疫情時代一切停擺,才令人意識到,之前人類是多習慣於無摩擦的全球移動。但這終究會是個遷移的世代,在疫情過後的未來,仍將仰賴移動所帶來的刺激!

在《移動力》中,趨勢專家帕拉格‧科納為人類文明的下一階段,提供了一個具有啟發性和權威性的願景──一個既可移動又可持續的科技未來!不久的未來,人口將轉移到資源所在的地方,技術也將流向需要它們的人才,建立更安全的棲息地與更頻繁的連結,勢必成為迫切的需求。但誰來主導?哪些地區才是具備潛力的所在?

《語言治療師的兒童溝通課》
作者:玄眞妸(語言治療師)
出版社:大好書屋

對孩子來說,絕對沒有「等長大就自然知道的事」!不管幾歲,人際關係都是很多人困擾的來源,而能與人和平相處、博得正面印象,都與社會性發展有關。語言治療師玄眞妸幼時曾因社會性不足飽受困擾,在育兒的過程中,她重新感受到語言表達與社會性深厚的關聯,體悟到兩者必須共同發展,才能為孩子的人生領航。
 書中以遊樂場、餐廳、賣場、家庭、學校等教養現場為例,以父母的身教、言教為溝通的基礎,佐以發展理論、依附關係等知識,幫助父母在溝通過程掌握一些必要因素,以聰明的管教方式協助表達力、社會性較低落的孩子,習得同理心、理解規則、自發性動機⋯⋯等成長必要能力,讓孩子擁抱更多元的觀點與可能,打開與世界溝通的大門。

《一圓作家夢》
作者:李慕盈(旅遊作家)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個期盼實現夢想,但要勇敢跨越心魔,不管是害怕失敗、恐懼未知等負面情緒,要破除它們都要一種奮不顧身、堅定往前的信念。

她從小就擁有個作家夢,中間也經歷過自費出版、到電視台上班,也因為擔任過旅遊類的節目企劃、也因為隨口一句「如果我能出一本旅遊書就好了!一本有很多私藏景點、特色美食的旅遊書,取名叫旅遊節目企劃來帶路之類的,好像挺不錯的?」讓她重啟作家夢,更毅然決然選擇離職,開始作家的投稿日常。